】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兩年民進黨大陸政策前瞻
http://www.CRNTT.com   2006-11-28 15:35:33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軟性議題不斷釋出,以及連宋訪問大陸以來台灣民眾對「紅帽子」的迷思已被打破,進一步壓縮了民進黨當局在兩岸議題上的操作空間。民進黨當局一直抱著僵硬的閉關政策不放,使其意識形態掛帥的窘態畢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話語權不斷流失,在兩岸問題上也就越來越陷於被動。而以「第一家庭」為中心的貪腐弊案群的出現,則從根本上摧毀了陳水扁的道德形象,從而瓦解了其在兩岸政策上的道德動員力。陳水扁道德形象的崩塌,對整個民進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衝擊,選舉一敗再敗,民調支持度急速下滑。如何突破這種困境?民進黨內很多人憂心如焚,議論紛紛,急謀脫困對策。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已經是基本教義派難以壓制、可以預期的了。

  民進黨的權力盤整進程決定大陸政策走向

  未來兩年,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首先反映出來的將會是黨內權力鬥爭的表面化,以及資源分配格局的重新盤整。

  應該指出的是,在民進黨內,長期以來對兩岸政策的看法素有分歧。例如「新潮流系」就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該順應兩岸交流不斷擴大的潮流,在當局無法阻檔的情況下,對兩岸政策一味杯葛只會讓自己背上不必要的包袱。然而陳水扁執政六年來,將兩岸政策作為選舉工具來操作,以其強勢壓制黨內對兩岸政策的不同聲音,但是這種不同的聲音從未消失。今年「元旦講話」中,陳水扁作出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宣示,進一步緊縮兩岸政策。而新潮流系馬上反彈,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積極定位、自信開放」的口號作為回應。

  近期以來,陳水扁在連番弊案的衝擊下,對整個局勢的主控權已經開始弱化。這意味著民進黨內部的權力交替已經展開,「後扁時代」已經提前來臨。當此亂局,四大天王紛紛依託自己的班底,積極展開權力佈局。與此相適應,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也顯現出重大調整的跡象。這次兩岸在節日包機問題上達成共識,以及將開放大陸人士赴台觀光、直航等議題重新納入協商討論範疇,這固然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想在大陸政策上尋求突破,以圖拉抬民意支持度;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蘇已公開和陳水扁僵化的兩岸政策告別,開始主導兩岸關係的決策。但是,蘇的兩岸政策能否繼續推進,並形成比較穩定的政策沉澱,仍值得觀察。其最大的變數,依然來自陳水扁。五月三十一日,陳水扁雖然作出了「放權」的宣示,而且蘇也確實隨後在兩岸政策上展現了新的氣象,但是台灣政局的發展仍然撲朔迷離:

  (1)陳水扁「放權」並不是「交權」,在目前體制下,權力可以「下放」,也可以「收回」。而且,扁也沒有真心要將權力下放,只不過是設立停損點的一種策略而已。以陳水扁的個性,一旦捱過了目前的執政危機,不排除會重新考慮權力佈局的問題。

  (2)按扁的宣示,他要下放的只是「憲法賦予總統以外」的權力,而兩岸、「國防」和「外交」,卻是「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範圍,還在扁的掌控之中。所以蘇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兩岸問題擁有主導權,仍取決於陳水扁。

  (3)蘇在兩岸政策上的務實態度,反映了台灣民眾要求開放兩岸交流的主流民意的壓力。然而,這種較為務實的態度,卻是和民進黨的「黨意」有相當程度的落差,特別是和「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落差更大。儘管扁目前自顧不暇,不得不對「蘇修路線」作出某種妥協,但是蘇仍會顧慮來自黨內的壓力對自己政治前途的負面影響。

  (4)從權力佈局的考量出發,蘇現在採取的是「拉游尊扁」的策略,並防止呂秀蓮坐大、謝長廷東山再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求「尊扁」與防止扁再度收回兩岸關係主導權之間的平衡點,對蘇來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驗。

  總之,就目前民進黨內的權力分配格局判斷,大陸政策進人了調整的時期,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更加變動不定的時期。大致來說,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隨著城頭大王旗的不斷變換,兩岸政策也不斷擺蕩;二是未來的兩岸政策將沿著兩條主線進行,蘇貞昌和陳水扁分工合作、各取所需:前者適度推動兩岸交流的發展,以圖爭取民心,擴大中間票願;而後者則在「憲改」等「台獨」議題上繼續炒作,以穩固「台獨」基本盤。通過這種分工合作,扁、蘇各自達成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相較之下,從目前來看,後者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些。

  政經分離仍是蘇貞昌未來大陸政策的基本發展方向

  蘇貞昌所代表的是新潮流較為「務實開放」的兩岸政策。即: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對兩岸關係採取所謂「自信開放」態度。也就是說,如何通過技術層面的處理,減少因兩岸交流的不斷擴大對「台獨」意識形態堅持所造成的衝擊,甚至能以兩岸交流的適度開放,來補強其對「台獨」意識形態的堅持。這顯然是一種處理兩岸關係的新思維和新模式。它一方面放棄了六年來陳水扁以「台獨」意識形態捆綁兩岸政策的僵化思維,逐步將意識形態與兩岸經濟交流區隔開來;同時又設法在堅持「台獨」基本路線與開放兩岸交流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在不放棄基本意識形態堅持的情況下謀求最大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事實上,新潮流近幾年來一直都在積極宣導這種處理兩岸關係的新思維和新模式,但由於種種原因,始終不被陳水扁所採納。而今蘇的得勢,使得新潮流的上述主張終於有可能一伸拳腳了。

  其實,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方向,顯示出了近期台海局勢的發展變化:一是兩岸民意對強化兩岸交流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二是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調整已經顯示出了效果;三是「台獨」在國際社會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四是在島內執政黨弊案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民進黨不得不考慮如何改善政績、收攬民心、重塑形象。島內經濟的長期低迷和民進黨道德操守的淪喪所引發的民眾不滿情緒,已經超越了藍、綠意識形態對立,形成了民進黨創黨以來的最大危機。

  因此,如何在短期內提升經濟,穩住民進黨的陣腳,並為二○○八年的「總統」選舉交出一份不敢說「亮麗」但至少還算說得過去的執政成績單,顯然是蘇貞昌在未來兩年中兩岸政策上的主要著墨之處。對於蘇貞昌來說,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並不在他的許可權之內,同時更不是他想要觸碰的問題。

  不難預見,蘇在兩岸政策的調整中,對「台獨」路線堅持的剛性可能會相對減弱,但是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則會加強。民進黨在長期的「本土化」策略運作中,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將「本土」與「中國」對立,通過鼓吹「台灣主體性」,製造了兩岸對抗的思維模式,這種政治上對抗與經濟上的開放可以並行不悖,這也就構築起了蘇貞昌政治與經濟分離的兩岸關係處理模式的基礎。對於台灣民眾來說,「台灣主體性」更多的並不是訴諸政治理想,而是訴諸利益和地緣情感。「台獨」理念和路線將會更多地通過所謂「台灣主體性」的模糊概念折射出來。

  如果上述分析不謬,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態勢有可能是:在技術上可以操作、而又在實質上能得到利益的部分,台灣當局會優先開放。日前民進黨當局對兩岸包機的鬆綁就是一個例子。另外,大陸人民赴台觀光乃至「直航」的實現都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兩岸之間在「一個中國」問題上仍難以形成共識,兩岸政治僵局仍難以打破,「台獨」路線在新的條件下以新的形式繼續操作。而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則會在交流不斷擴大與政治對抗之間不斷擺蕩。

  當然,台灣政局發展目前仍撲朔迷離、瞬息萬變,如果因揭弊的進一步深入而使泛藍陣營「倒扁」或「倒閣」成功,那麼一切又將另當別論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7月號,總第10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