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當過20年英“小弟”坐大後反咬“主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11:52:34  


在英國“主子”的幫助下,日本打贏了日俄戰爭,圖為在對馬海戰中遭到日軍攻擊的俄國艦隊。
  侵略中國遭列強干涉,日本決定尋找靠山。

  1895年4月17日,日本下關市的春帆樓旅店中氣氛格外壓抑,在一群日本官員咄咄逼人的目光下,一位臉上包著紗布、滿頭白髮的清朝官員緩緩地提起了毛筆,顫巍巍地在《馬關條約》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李鴻章。“中國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在場的日本高官們心裏簡直樂開了花,曾經的天朝上國終於向自己屈服了,日本征服亞洲的目標似乎就要實現。然而日本人高興得太早了,為了防止日本危害自己的在華利益,俄德法三國聯合向日本施加壓力,逼迫日本吐出入口之食,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經過這一波折,日本政府深切感到:儘管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但與其他列強相比,仍然不算強國。單靠一次戰爭的勝利,無法保證和維護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特權。只有在歐美列強中找到一個靠山,才能確保日本在瓜分東亞的爭奪中不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當時的日本有兩種選擇,要麼通過“日俄協商”,與沙俄謀求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一致,二是通過與其他列強協商,依附其中一個強國,在該國的保護下實現自己的侵略目標。

  1898年春,日本提出“如果沙俄把朝鮮交給日本,日本可以承認滿洲及其沿岸不屬於日本利害關係範圍之內”,即所謂“滿韓交換”。但沙俄在遠東不斷擴張,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乘機出兵中國東北,意圖染指日本垂涎幾百年的朝鮮。這使日本最終放棄了“日俄協商”政策,轉而把結盟的目標圈定在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身上。 

  英日同盟一拍即合,世界霸主收了個亞洲“馬仔” 

  日本之所以願意與英國結盟,是因為雙方都不願意看到沙俄在遠東進一步擴張。對於英國人而言,隨著德國的統一和美國的崛起,英國已無力在全球範圍內維持霸權,非常需要有一個“馬仔”幫自己維護在亞洲的利益。因此,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裏,英國也一直在尋找新的盟友。在這樣的背景下,英日結盟幾乎是一拍即合。 

  1901年6月,日本首相桂太郎挑選曾經擔任駐華公使的小村壽太郎出任外相。小村上任之後,把締結英日同盟作為任內的首要任務。當從日本駐英公使林董那裏得知,英國有與日本結盟的意向後,小村立即著手去做堅持聯俄的元老重臣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等人的說服工作。在桂太郎、小村和日本外務省顧問、英國人鄧尼斯的努力勸說下,除伊藤博文外的所有元老都同意與英國結盟,井上馨甚至親自出面為英日同盟進行遊說。與英國結盟的障礙在日本政府內部基本排除了。 

  1902年1月30日,英日兩國正式簽署《英日同盟條約》,對兩國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作了秘密劃分,並在軍事互助和共同作戰方面達成了協議。條約簽訂後,日本人迅速將消息通知了沙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列強。小村也沒忘了通知清政府,不僅如此,他還通過清廷的駐日公使蔡鈞,將這一消息通知了中國各地的封疆大吏,如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小村此舉可謂煞費苦心,他要讓各國都知道,今日之日本已非往日之日本,日本在東亞的擴張得到了世界第一強國的支援。 

  提供武器、情報,英國幫日本打贏日俄戰爭。

  英日同盟締結後,英國加速向日本供應新式軍艦和武器,使得日本的軍事實力進一步膨脹,具備了與沙俄抗衡的資本。倚仗著英國這個靠山,日本加緊了與沙俄在東亞地區的爭奪,並最終在中國的土地上挑起了日俄戰爭。在戰爭中,英國不但向日本提供了武器支援,還提供了大量軍事情報。通過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英國軍艦和漁船,英國人密切監視著從歐洲駛向遠東的俄國艦隊的一舉一動,並及時通知了日本政府,使得日本人準確地掌握了沙俄艦隊的動向,從而在對馬海戰中徹底打敗沙俄艦隊,最終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 

  英日締結同盟之前,日本尚未完全擺脫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列強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還沒有被完全廢除,國力也沒有達到能與西方列強抗衡的程度。雖然第一次英日同盟條約的期限只有五年,但在這五年中,日本不僅打贏了日俄戰爭,而且日益坐大。可以說,日本是這場同盟遊戲中最大的收益者,而英國的角色,只是充當了一場狐假虎威遊戲中的老虎而已。 

  日俄戰爭之後,沙俄在遠東的勢力一蹶不振。英國借日本之手消除了沙俄在遠東的威脅,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歐洲制衡德國的一支重要力量。二者功過相抵,甚至得不償失。為了維護歐洲的“均勢”,英國不想讓日本過分削弱沙俄,因而一方面力勸日本在對俄談判中不要提出過於苛刻的媾和條件,另一方面則同意與日本續簽英日同盟條約,使日本不再擔心沙俄的報復。於是在1905年和1911年,英日又兩次續簽了同盟條約。 

  日本羽翼漸豐向“主子”動手,英國倉皇敗退吞下苦果。 

  三次英日同盟條約,不僅使得日本在遠東的地位大為提高,而且成為英國的商業勁敵。尤其是在第二次英日同盟簽訂之後,日本利用英國的支持,一步步染指東亞大陸,不僅佔領了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吞併了朝鮮,甚至不顧英國的警告,大肆排擠英國東亞大陸的商業利益,使英國在東亞大陸上的各項“特權”大受侵害。

  1907年英俄結成針對德奧的協約之後,以沙俄為假想敵的英日同盟已無必要。隨後,英日兩國又在關稅問題上發生爭執,特別是英國國內害怕日本借《英日同盟條約》,把英國牽入日本與美國的戰爭之中,故而英國輿論界要求廢除英日同盟的聲音越來越高。 

  1921年,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即將屆滿。因此,在年底舉行的華盛頓會議上,英日同盟的存廢成了列強爭論的重要問題。由於中國、美國以及英聯邦中加拿大、南非和印度的強烈反對,再加上英國此時已是帝國斜陽,在經濟方面日益依靠美國,某些時候不得不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所以最後只好答應美國人的主張,用《四國條約》代替英日同盟,以體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然而,在近20年的英日同盟保護下,日本已經從一個不起眼的島國發展成為列強不能忽視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這個曾被英國豢養的“小弟”終於向昔日的“主子”揮起了拳頭,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將英國在東亞的勢力趕了出去,英國人20年前搬起的石頭最終砸到了自己的腳上。(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