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9 08:58:34  


2005年9月28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李維一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為進一步促進兩岸新聞交流,為臺灣媒體在大陸採訪提供方便,從本月28日起,臺灣記者在大陸駐點採訪的時間,由現行的每次1個月延長至每次3個月。
  作者: 郭偉峰(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中國評論新聞網總裁)

  1997年10月,臺灣陸委會編輯出版的一本研究文集《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其中刊登了一篇研究兩岸新聞交流的文章。該文在全面探討了前後10年的兩岸新聞交流狀況後,得出有溝通就有瞭解,兩岸新聞交流之門宜開不能關的重要結論。這個結論,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兩岸新聞交流的過程

  兩岸新聞交流史,源遠流長,但如果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且以1991年兩岸實現雙向新聞交流開始作為開端,則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接觸期(1991年至1995年)

  在這4年中,是兩岸新聞媒體的接觸期,從完全陌生,到開始合作,4年中走過了十分重要的路程。在這個時期,兩岸新聞媒體都處在接觸的發燒期、互訪的頻密期。雖然時間短,互相瞭解還不深入,但是兩岸新聞媒體構建了穩定的接觸架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兩岸新聞媒體從互相抹黑的批判時期走出來了,客觀的、務實的、全面的新聞報道觀基本在兩岸新聞媒體之間建立起來了。

  磨合期(1996年至2000年)

  因為臺灣政局的重大變化是在這4年中完成的,國民黨大分裂、丟失政權,民進黨執政,導致兩岸關係進入緊張對峙期。而且這5年中,臺灣的支持民進黨的綠色新聞媒體正式誕生,且發展很快,使得原來兩岸新聞媒體交流中不存在的障礙出現了,如一中原則問題,不僅影響到交流,也影響到言論、新聞報導,蓬勃的雙向的新聞媒體人員交流熱暫時降溫了。但是,兩岸新聞媒體的實質交流更加深入。兩岸的新聞交流法規在這個時期基本成形,1996年12月1日,國務院台辦公佈了《關於臺灣記者來祖國大陸採訪的規定》。臺灣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撤除障礙,如放寬大陸記者赴台的身份等等。兩岸的新聞媒體交流排除了綠色媒體,或者說綠色媒體不參與兩岸新聞交流,所以兩岸新聞交流沒有停滯,磨合是成功的。

  發展期(2001年以後)

  經歷了兩岸關係最困難的時期後,兩岸新聞媒體迎來了交流合作的發展期。有兩個數字,表明了交流進入了更高層次:
  1)至今臺灣新聞媒體來大陸採訪人員累計首次突破1萬人次。(注1)

  2)2001年臺灣批准4家大陸新聞媒體赴台駐點採訪。此前,大陸累計批准13家臺灣媒體在大陸駐點採訪(注2)。

  相信在今後一定時期內,兩岸媒體在設立分支機搆、合作辦報辦刊等方面會有突破性進展。如果2008年臺灣能夠實現政黨輪替,兩岸新聞交流的勢頭一定更好,一定能走進更高層次。

  在兩岸新聞交流的進程中,1991年至1995年之間的接觸期至為重要。此時期兩岸新聞界交流之密集、交流之深入、交流之高層次,都是歷史以來罕見的。兩岸記者的雙向採訪參觀,兩岸新聞媒體共同舉辦經濟貿易研討活動,兩岸新聞界高層深入交往,以及兩岸新聞理論的學術交流,都是在這幾年實現的。可以說,兩岸新聞界後來的互動、互信、互助的牢固基礎,就是在這幾年中打下的。

   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思想力

  何謂思想力?在此指的是促進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思想動力。這種促進兩岸交流的思想力,不是憑空而生的,需要經過資訊交流、資訊溝通,乃至思想踫撞與交匯,最後才能由共識進入到共同發展的思想力出現的階段。

  兩岸新聞交流之門打開後,給兩岸之間帶來了什麼?大部分人會認為,帶來了兩岸的更多更客觀的資訊交流。這是肯定的。此外還有什麼呢?最重要的應該是帶來了兩岸民眾的思想、思維的溝通和交流,並且由此產生新的關於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思想力。

  兩岸的長期隔絕,使兩岸民眾處在一個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之中,彼此非常陌生,誤解不斷,對兩岸關係未必是有利的。所以,通過兩岸新聞交流溝通雙方民眾的思想、思維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

  舉例而言,在兩岸新聞交流之前,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水果市場不甚了了,經過長時期交流後有了全面的認識,這是思想、思維活動。當大陸決定零關稅進口臺灣水果,而臺灣政府不同意的時候,臺灣民眾起來抵制,堅決要求拓展大陸水果市場。這就是從思想、思維昇華而產生的思想力,。

  通過新聞交流溝通兩岸思想、思維,並且產生思想力,並不能一蹉而就,註定要走過長期的歷程。
  
  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器

  近20年來兩岸關係最危險的時期,大致有這麼幾個: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2000年民進黨選舉獲勝,台獨政黨執政;2004年槍擊事件後,民進黨再度執政。幾次重大危機發生後,兩岸關係從最激烈的動盪中,最後緩和下來,原因非常多。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使大陸最終能夠容忍克制。維持現狀的民意,也迫使民進党及分裂人士在最後止步不行。

  然而,新聞媒體的長期的交流、資訊的充分溝通,在兩岸民眾心目中確定的地位十分重要,兩岸民眾彼此通過傳媒的互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不會完全受情緒煽動。因為互相瞭解,兩岸新聞媒體大多能夠理性報導,有所克制,絕對沒有火上澆油。所以,不管在臺灣還是在大陸,民意沒有被政治輿論撕裂,敵意沒有被政治輿論操弄。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係起到了穩定器作用。

  2000年民進黨贏得選舉後,兩岸正式與非正式的所有溝通管道全部中斷,連海基會、海協都停止接觸了,兩岸處在盲目狀態,互相不明情況,這是非常危險的時刻。在這個時刻,兩岸新聞媒體發揮了重要的溝通作用,通過大量的新聞報導、分析,透露了大量資訊,基本上能夠使得兩岸當局避免誤判,使兩岸關係始終停留在穩定階段。這就是最典型的穩定器作用。

  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推動力

  兩岸新聞交流不僅是人員的往來,更重要的是內容的傳播。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推動力不可以低估。兩岸關係中幾次重大的歷史步驟,都是新聞媒體推動的。

  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是1991年8月的閩獅漁事件,因為兩岸漁事糾紛,大陸派出了紅十字會兩名官員以及新華社、中新社兩名記者赴台,此舉一下子就推動了兩岸交流的重大突破:1,大陸公務人員首次得以因公進入臺灣本島。2,實現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

  兩岸新聞媒體,是兩岸交流的重要橋樑。如臺北中國時報與北京的中新社,在1990年代連續舉辦多次兩岸經濟貿易研討會,以此為橋樑,大陸的部長級官員、著名經濟學家、企業家得以入台,親自接觸瞭臺灣。相信很多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措施,都出自於兩岸新聞媒體的共同推動中。

  如果沒有兩岸新聞交流,兩岸關係的發展動力勢必受到嚴重損害,後果不堪設想。

  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支撐點

  兩岸關係是十分脆弱的,因為兩岸執政黨的互信沒有建立起來,兩岸政府層面的交流沒有建立起來。更加嚴重的是,統一與分裂的鬥爭貫穿在兩岸關係之中,兩岸關係中,危機大、麻煩多、問題重。所以,官方關係無法成為兩岸關係的支撐點。在這樣特殊的狀態中,兩岸新聞媒體就起到了特殊的支撐作用。

  溝通,是兩岸新聞媒體起到的重要的支撐作用之一。兩岸之間,隔閡太深,溝通是至為重要的。經貿交流、文化交流等等,都是在溝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新聞溝通。

  解讀,也是兩岸新聞媒體起到的重要的支撐作用之一,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兩岸間有責任、有能力的新聞媒體重要的任務。對峙中的兩岸,只有新聞媒體才能有效地解讀。

  2005年5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大陸對媒體的新聞報導採取了完全公開、全面開放的政策,連戰的演講、訪問、會晤等等,全部報導。大陸受眾通過新聞報導,發現國民黨仍是反對台獨、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黨,尤其是連戰的大中國意識、情懷,令人感動。這次的新聞報導,基本緩和了大陸民眾對長時期來對兩岸關係的焦慮心態和緊張氣氛,防止了和平統一方針受到嚴重干擾,同時也有效遏制了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借臺灣問題蔓延,有力地支撐了兩岸關係。

  結語 

  兩岸新聞交流至今,曲曲折折,道路坎坷,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兩岸新聞交流終究擔負起了促進兩岸關係、穩定兩岸關係、維護兩岸關係的重任。

  但是,兩岸新聞交流現在仍然面臨諸多困難,所以,正視與重視兩岸新聞交流,為兩岸新聞交流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這是為兩岸民眾好,為兩岸關係好。臺灣應該迅速恢復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駐點採訪同時,開放更多的大陸新聞媒體到臺灣駐點採訪,開放香港的中資媒體設立辦事機構。大陸則應該更加全方位為臺灣記者採訪創造優良條件,早日批准臺灣新聞媒體在大陸設分社。

  兩岸新聞交流之門宜開不能關。這句話,今天的兩岸仍然要珍惜之。

注釋:  

  注1:新華社2005年8月30日電訊稿。 

  注2: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2005年6月29日新聞發佈會實錄。 

  參考文獻:  

  《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臺灣大陸委員會編著發行,1997年10月出版。 

  《中國臺灣問題》,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兩岸交流與新聞傳播》,吳高福、郭偉鋒 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