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時刻: 通脹、通縮一綫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5 08:00:41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進入初夏5月,中國經濟正在步入宏觀調控中的微妙時刻。

  5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爲1.2%,增幅比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 但另一個孿生數字,即CPI的先導指數,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4月份的同比漲幅僅爲1.9%,創29個月以來的最低值,跌回到2003年11月份的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評論道, 這令人大跌眼鏡。

  此前,包括路透社採訪調查的分析師們,都預計4月份的PPI爲2.5%;而現實的數字要低得多。所幸的是,CPI在上個月創下33個月的0.8%增幅新低之後,沒有再次向危險的通縮數字“0”逼近。

  不過,一份來自中信證券的報告預測,PPI漲幅走低的趨勢一直到2007年初都不會改變,5月份的PPI同比漲幅還會進一步下滑到1.6%。

  文章表示,CPI與PPI一直是漲跌趨勢的相輔相成關係,一般CPI會滯後PPI幾個月。PPI漲幅跌勢可能意味著,此後CPI重返通縮的警報祗是時間問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王小廣指出,物價已經進入僵持階段。隨著經濟增長居高不下,産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通縮的壓力將加大,因此需要繼續著手産能過剩的調控不放鬆。

  種種迹象表明,目前中國的重要宏觀調控數據CPI和PPI已進入了漲跌拉鋸戰的微妙時刻。這種局面下,業界認爲宏觀調控的難度會加大。因爲在控制投資的同時可能也會抑制消費,進一步拉低物價。

  通脹、通縮一綫天

  文章分析, 中國的物價似乎已經進入通脹、通縮一綫天的微妙時刻。

  申銀萬國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李慧勇指出,目前的消費物價儘管爲正,但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對於糧價保護,以及對服務和資源調價的結果,如果排除這些因素,實際的物價是下行的。

  據悉,今年3月份的居民消費物價增幅是0.8%,但是扣除服務因素的商品零售價同比漲幅祗有0.2%,跌回到2003年下半年的水平。

  今年以來,糧食價格是下滑的,但是包括出租車、水、電、供暖、天然氣等服務價格是持續上昇的。儘管國家統計局今年以來調高了服務類在消費價格中的權重,但是CPI增幅仍然一路下滑。

  從今年全年來看,物價處於拉鋸的情况已經出現,物價上下行的壓力在加大,上行的推動力主要是政府對於公用産品調價的行政手段。

  於是,中國的物價似乎像繞了一個圈,從終點又回到起點。通貨緊縮,在經過2003年下半年開始走出後,似乎轉了一個彎,又捲土重來。

  今年4月份,PPI同比上漲1.9%。此與2003年11月份的增幅相同。 不同的是,在此以前,PPI、CPI漲幅都很低,2002年底、2003年年初甚至都是負數。而2003年11月份以後,大部分價格處於上昇的態勢。特別是糧食價格同比漲幅首次突破10%後,食品價格帶動消費物價一路攀昇。到2004年7-8月份CPI漲幅達到最高值5.3%。

  2006年則相反。除了石油、煤炭燃料動力類等價格比有所上昇外,其他的價格基本都處於下跌的態勢。消費物價也是從2004年7-8月後,一路基本持續下滑。

  而接下來,PPI、CPI是否會雙雙跌進2002年的負數區呢?

  王小廣指出,這取决於是否對産能過剩加大調控力度。一季度經濟增長加快,反映産能在加大,其實10.2%的增長,應該伴隨以2%-3%的消費物價,但現在更低,反映物價走低的可能性在加大。而從企業微觀層面,PPI、CPI全面走低的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根據天相投資的研究,2005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出現5年來首次下滑,2006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整體盈利增長也呈下滑趨勢。

  PPI的漲幅回落,反應了工業行業經過持續數年的高强度投資,形成大量生産能力後難以消化。而企業利潤走低,會導致員工工資增長放緩,因而會打擊消費,引起CPI進一步下滑。CPI下滑,則也影響到上游的PPI價格進一步下跌。

  從佔到CPI最大權重的食品價格,特別是農産品價格看,也證實了今年CPI難以有大的漲勢。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官員李永强指出,目前的農産品價格與2003年不一樣,當時由於存在市場化改革和糧食等農産品减産的因素,因此農産品價格一路上昇,帶動消費價格上漲。但是,今年的狀况是糧食豐收、政府對糧價收購執行保護價,這使得糧價“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因此整個農産品價格非常平穩,消費物價也因此不會大跌。

  他還稱,中國農産品價格走勢圖與消費物價圖,在過去兩年相當吻合。這可能意味著今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仍將處於通脹、通縮一綫天的基本態勢。

  房地産泡沫再纍CPI

  不過,業界認爲房地産價格過高,使得中國的消費物價嚴重低估的觀點,可能是一個誤讀。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産價格一直沒有計入消費價格,爲此國家統計局飽受詬病,被指沒有反映實際通脹。

  比如,一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5%,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3%,遠高於CPI一季度同比漲幅1.2%的數字。 不過,現在看來,包括房地産的真實消費幷不樂觀。恰恰相反,這是物價持續走低,通貨緊縮陰影逼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2.8%。其中3月份增長13.5%。但是此種消費增長的加快,與房地産消費是“此一時,彼一時”。

  北京市建委的數據表明,截止到4月30日,北京市未售出住宅面積佔可售商品房面積的59.09%。未簽約住宅面積佔商品房現房銷售面積的65.69%.

  一位業界人士分析說,“這說明房地産的消費已經不祗是一種欺騙,而且是一種違法行爲。”

  北京的現象不是個案。一季度,深圳市的商品房均價、商品住宅均價,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62%、25.63%。但一季度深圳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减少11.77%,成交量却在下跌。 而全國的數據也顯示出其消費幷不樂觀。 比如,截止到今年3月底,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爲1.2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3.8%。高於完成商品住宅投資的23.1%同比增幅。

  而未來房地産的消費增長,更存在走低的可能。

  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居民戶消費性貸款增加431億元,同比少增206億元,在居民戶消費性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增加399億元,同比少增245億元。

   由此看來,表面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房價,對照房地産的低迷消費,虛化而成似乎是典型的泡沫。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在4月30日的一個會議上警告說,因爲過去20年貨幣供應如此之快,但是物價幷未有多大反映。因此需要關注資産泡沫,特別是房地産價格虛高造成的泡沫。

  調控下一步:匯率與産能?

  多方分析指出,繼國家發改委“五一”長假前分別出台煤炭、焦化、鋼鐵、電解鋁等産業的調控指導意見,央行調高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0.27個百分點後,考慮到目前物價持續下行的可能,繼續加大産能的調控,以及匯率的調整,存在可能。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龔方雄指出,4月外貿順差高於預期,說明人民幣昇值的壓力在進一步加大,匯率存在進一步調整的可能。 數據顯示,4月貿易順差達104.6億美元,高於稍早接受路透調查預測的90億美元,同比增長120%。1-4月順差同比增長60%,高於一季度40%的增幅。

  但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昇值的空間進一步加大,原因是美國的利率調整。 5月10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决定將聯邦基金利率,即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再提高0.25個百分點,達到5年來的最高水平5%。

  中國貨幣網的數據顯示,5月11日,中國全國銀行間同業市場拆借1日和7日的加權利率分別爲1.3905%、1.9006%,低於5%約3個百分點以上。因此,中美之間的利率之差擴大到3個百分點以上。

  此前美聯儲未調息之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認爲,美元的基准利率比中國高3個百分點左右,因此人民幣存在3%的昇值空間。 按此理解,從長期看,人民幣昇值的空間已經超過3%。

  不過,面對存在走低壓力的物價數字,中國人民銀行可能處於兩難之間。

  在4月28日清華大學的一個研討會上,易綱面對記者“提高貸款利率,是否會打擊消費”的提問時,表示抑制消費的問題確存在,但是提高利率是綜合考慮。

  目前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有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4大目標。這些目標常常顧此失彼。

  比如爲了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央行不得不降低了信貸速度;但是降低信貸速度,引發消費物價下降,進入通縮的可能性加大。

  另有研究人士指出,目前的企業利潤在持續走低,居民工資增幅降低的壓力在增大,此是消費進一步疲軟、物價可能進一步下滑的根本所在。

  文章最後認爲,如果公用事業價格調高,物價下滑趨勢可以得以遏制,但是經濟自身的基本面應難以改變。央行和發改委兩大調控部門,面臨在外匯收支、經濟增長、物價等多方面的艱難取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