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大學正在破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9 06:58:01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日前,審計署向社會公佈的對中國農業銀行2004年度資産負債損益情况的審計結果顯示,中國農業銀行部分信貸業務存在潜在風險,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貸款。近年來高校貸款規模不斷擴大,而一些高校自有資金不足,其他還貸資金來源也很有限,使銀行貸款面臨潜在風險。

  記得一年前,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在做客人民網時就透露,“現在全國有少數高校的貸款額度已經達到警戒綫”。 燕趙都市報發表文章評論說,這句話的潜台詞就是:“少數”大學已經處於財務危機邊緣,往前跨一步就是破産!

  文章表示,這幷非聳人聽聞。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去年年底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目前中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大致爲1500億元至2000億元,有的高校貸款已高達10億元至20億元。藍皮書也警告,一些高校已經出現連利息都交不起的情况。它舉了江蘇某高校的例子。該校每年學費收入1億元左右,政府撥款6000萬元,而該校僅支付教員職工的工資、獎金就需近億元,再加上其他教學、科研和行政開支,已經無力償還所借巨額貸款。因此銀行拒絕再次貸款。此舉讓它在建設中的部分教學樓和 圖書館停建。東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隨著還貸高峰的到來,由於貸款額度太高,已沒有還貸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調解下,以“置換”的方式,轉到另外一所大學門下,改換了門庭。如果嚴格按照財務制度核算,這兩所大學其實已經破産了!

  當一些大學生徜徉在東西校園的時候,他們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大學在經濟上已經破産。當然,大學生交了學費,不用關心學校是否破産。但是,作爲學校的管理者,學校的領導們真的不知道“舉債經營”是“不正常的”?應該進行市場化運作的銀行,難道真的不清楚大學的真實財務狀况?當然不可能。但是商業銀行和大學各有算盤:前者認爲,教育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産業,又存在政府的擔保和支持,高校還貸不存在任何問題;後者則普遍有“學校貸款、政府埋單”的想法。

  文章分析,二十世紀八十年,國家停止了對國企的撥款,爲充實自身發展資金,國企開始向銀行貸款,而銀行認爲“貸款給國企是國有對國有,出了問題也是國家承擔”,因此對貸款給國企“非常慷慨”,於是大批銀行信貸資金源源不斷涌入國企,國有銀行與企業資金互相牽連,最終因國企無力償付貸款本息,造成大量銀行貸款呆滯在國企,成爲國家財政的巨大包袱。如今的高校貸款擴建熱,與當初的國企貸款熱是如此驚人的相似:銀行經營存在“壘大戶”傾向,貸款風險高度集中,高校把銀行貸款當成了擴大規模,渡過難關的“提款機”。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勢必使高校走上盲目貸款→財務危機→不良貸款→財政負擔的國企老路,甚至引發金融風險。

  文章認爲,銀行給一個非盈利行業大量貸款,也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大學作爲非營利機構,舉債經營更是“不正常的”。對中國來說,高教事業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的特徵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終的責任承擔者。因此,作爲最終責任人的政府,加强對高校貸款的監控,合理控制高校貸款的規模,防止和降低銀行貸款的風險已是當務之急。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