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建教育樞紐吸內地尖子 與北大清華競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7 16:29:57  


香港國際化的背景中西共存,且大學課程的設計往往能配合香港及國際的實際環境,對內地學生有一定吸引力。
  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是“銀彈攻勢”奏效?還是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吸引?或者是未來就業前景的憧憬?繼去年北京高考狀元陳秀野拒絕清華,改投香港科技大學後,今年北京的高考文理狀元亦雙雙參加科大、港大的入學面試。近日在北京等地參加面試的尖子坦言,一旦獲科大取錄,將捨北大而南下香港讀書。有教育界人士和學者認為,港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區域教育樞紐並採取配套措施,加上各大學為吸引內地優秀學子不惜大灑金錢、創造便利,構成強大的“磁場”。這種匯聚優秀人才的“蓄水池效應”如果能夠進一步放大,香港的教育產業和知識經濟都將獲得堅實的人才基礎。 

  香港《文匯報》報道,在北京招生的科大內地招生負責人朱力徑亦不諱言:“爭取狀元,目的就是為了給學校做個定位,而且要與北大、清華分一杯羹。”而早在今年5月,科大已免試錄取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七所內地頂尖學府的部分保送生,其中包括已保送清華的四川省最高分考生。 

  但香港大學(港大)中國事務總監黃依倩則強調:“港大不是來搶北大清華學生的,我們招收的是適合港大特色的學生。”她更分析,目前香港院校受內地學生歡迎,主要因為名額很少,而且這兩年才出現,所以大家都感到很新鮮,估計兩三年後情況將有所改變。 

  今年報考香港院校的內地學生較往年增加一倍,其中多達1萬1千人報考港大,6,330名內地學生報考科大。除北京文理高考狀元外,亦有400多名來自北京、遼寧、山東、陝西等6個省市的考生,日前參加了為期兩天的科大面試。而港大亦一連三天在北京舉行面試,超過700多名考生參加。 

  事實上,對於內地的“狀元”來說,香港院校吸引力是多元的,動輒數十萬元獎學金的“銀彈攻勢”,加上香港各大學豐富的課外活動、國際化背景以及良好就業及升學前景,令香港院校招內地尖子上聲勢十足。 

  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指出,香港國際化的背景中西共存,且大學課程的設計往往能配合香港及國際的實際環境,對內地學生有一定吸引力,例如國際金融及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學生修讀後都能學以致用。他表示,在學期間豐富的舍堂生活、學生組織、海外交流及社會服務機會,也是內地生選擇來港的原因。 

  香港院校的另一優勢是其升學及就業的機會。韋永庚表示,香港的大學師資來自世界各地,不少都在國際知名學府建立了網絡,如內地生來港讀大學,獲推薦到這些學校會“很着數”。他舉例說:“港大有不少學生獲推薦往Berkeley(加州柏克萊大學)或Princeton(普林斯頓大學),當中很多拿到獎學金。”他指出,赴港的內地生既有機會留港就業,回內地工作也獲跨國的大公司垂青,競爭力相當強,因為他們有“內地背景,也在香港累積了國際經驗,對這些公司來說相當有吸引力。” 
 
  至於“銀彈攻勢”方面,香港多間大學都為內地生提供豐富的獎學金,其中中文大學的獎學金額高達50萬元,以支付學生來港4年的全數學費及生活費,名額100人;而科技大學今年提供50個全費獎學金名額予內地生;城大也會因應成績而為各科以至各省狀元提供獎學金,最高為全費44萬。 

面試方式 

■香港大學:每個考場7把椅子擺成月牙形狀,一般5個考生一組,由兩名港大教授進行面試。首先,每個考生須做半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隨後面試官將出一個話題,由小組成員自由討論。 
■香港科技大學:共設了6個考場同時進行面試,每場約45分鐘。考生按地域和分數分組,每組安排一名外教和一名中國老師,面試官由科大約15名教授組成,學生首先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自由選擇問題討論。 
面試側重 
■香港大學:側重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決策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 
■香港科技大學: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應對能力、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分析見解。 
面試內容 
■香港大學:“能否談談修建青藏鐵路的利弊”、“舉辦世界盃將給主辦國帶來怎樣的影響”、“何時交男女朋友合適”、“如何看待明星和學者的收入差異”等熱門話題。 
■香港科技大學:面試話題不固定,由面試老師自行設定,涉及環境、交通、探月等五花八門的話題,如:“美國攻打伊拉克,你贊成還是反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