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不能再重“硬件”輕“軟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5 06:47:39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中國政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是公共財政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努力方向和目標。

  中國經濟週刊發表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文章稱,公共財政說到底是要妥善解决財政如何促進經濟中長期持續較快平穩發展問題。在此需要强調兩點:一是構建和諧社會,公共財政責無旁貸,大有可爲,但不可能“包打天下”。公共財政必須在尊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彌補市場缺陷和不足。二是公共財政所促進的經濟增長應當是公平的、可持續的增長,應克服以往重基礎設施等“硬件”投入,輕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等“軟件”投入的傾向。 

  文章表示,公共財政優先支持的重點應當是勞動力市場的培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在勞動力市場培育方面,公共財政應支持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特別是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和完善促進就業長效機制。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健全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城市醫療救助相結合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加强農村社會保障服務。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投資率(國內資本形成/GDP)從2001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而同期國民儲蓄率從40%上昇到接近50%。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不利于經濟自主、協調與持續發展。財政在刺激消費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調節收入分配,增加居民即期消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消費預期。 

  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爲决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文章認爲,在促進自主創新,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公共財政大有可爲。一是大力增加財政科技投入,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二是充分利用財稅扶持措施和政府採購政策,營造激勵科技創新的環境。三是積極支持科技體制改革,支持對知識産權保護,促進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創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公共財政應從以下方面積極發揮推動作用:制定實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具體包括:推動理順資源價格,建立合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實行礦産權有償取得制度;逐步加大對清潔生産、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開發等項目的支持力度;運用有關財稅政策措施,引導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减少污染的生産和消費模式。此外,應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水平,將環境成本內部化;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支持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産業化爲突破口,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試點示範及其監督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 

  文章最後說,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公共財政框架,但財政改革和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如公共財政體制尚需完善,財政風險不容忽視,國有經濟資源仍待充分利用,通過公共財政推動制度創新亟需有效途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