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引領後現代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1 07:19:00  


  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届世界互聯網項目年會(WIP)中國部分會議上,我做了《互聯網引領後現代經濟》的講演。15分鐘時間的限制,使得這個講演祗能點到爲止。這裡根據當時的幻燈片提綱,稍微展開一下我的觀點。 

  我認爲當前的中國經濟是三元經濟,前現代經濟、現代經濟和後現代經濟幷存。在中國,後現代經濟主要是由信息化帶動的經濟,互聯網是其關鍵的引領力量。後現代經濟是以國民幸福指數爲核心的經濟。民營互聯網代表了後現代經濟的主要趨向。表現爲從效用爲中心轉向以價值爲中心、從同質化轉向异質化、從理性優先轉向感性優先這3大趨勢。

  之所以把“後現代經濟”提出來,是因爲“以價值爲中心”、“异質化”、“感性優先”這3個基本特點,對現代性經濟及其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已構成了基本范式一級的挑戰。而對這些特點的歸納,都是以實踐爲現實依據的。

  以“酷”爲核心的後現代經濟回歸經濟學的正統

  說後現代經濟以“酷”(COOL)爲核心,可能給人很偏的感覺。但如果把“酷”替換爲“幸福”,就顯得“正統”多了。

  “酷”(COOL)代表的是快樂度。快樂與幸福是同一個概念;“國民酷值”(GNC)與“國民幸福總值”(GNH),完全是一回事。考慮到經濟學早期的正統,就是把幸福作爲經濟學的核心;因此强調以快樂和幸福作爲經濟(學)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說,祗不過是回歸“正統”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說,以“酷”爲核心總結、歸納後現代經濟,祗不過是在回歸經濟學的古典傳統。

  不僅如此,當我們說“爲人民謀幸福”時,在其實證的意義上,與謀求提高國民幸福總值,應該說是一致的概念。而根據行爲經濟學家的研究,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有錢與快樂開始“分家”。由於“有錢”的規律,不再適合“快樂”的規律。繼續延用有錢的規律治理社會,就會帶來“有錢不快樂”的社會問題。人均收入3000美元,正好處於工業化的終點上;快樂和幸福的經濟規律,屬於後現代經濟的規律。

  國際著名新制度經濟學家青木昌彥相信,今天的日本正處於一個根本性的轉型過程中。它或許是150年來日本第三次偉大的轉折。第二次明治維新的核心,是GNC(Gross National Cool,直譯爲“國民酷總值”,有人譯爲“全民酷”,意譯爲“國民幸福總值”)。國民幸福總值,是由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的不丹國王旺楚克首先提出幷作爲國家政策的。美國《外交政策》季刊在《日本的國民幸福總值(GNC)》中指出,由文化影響力組成的GNC(Gross National Cool,國民幸福總值)和國內生産總值(GNP)一樣重要。基於“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潜能和幸福指數”的考慮,中國國家統計局正在制定國民幸福指數,以反映社會進步“惠及了群衆、减少了對環境的犧牲”。

  互聯網壯大“無聊的力量”

  談到後現代經濟,爲什麽不直接說幸福,而提“酷”這個概念呢?

  觀察一下中國民營互聯網,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現象。凡是無聊的,都很成功,例如遊戲、短信、動漫、彩鈴,胡戈、木子美、芙蓉姐姐、超女等等;而凡是有聊的,都很失敗。那些無聊的事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酷,也就是給人帶來的快樂度高。

  無聊的本質,與酷的本質一樣,是“去中心”化。聊就是意義,無聊就是無意義。無聊的所謂無意義,特指對一元化的中心價值無意義。但對“中心”無意義,不等於對一切都無意義。對中心無意義者,對“去中心”有意義,對節點有意義。由於互聯網在本質上是分佈式的,因此它的價值重心在節點上,而不是在中心上。無聊,恰好體現了互聯網特有的意義,即去中心者的意義、節點的意義、個性化的意義、定制的意義。這與工業化大規模中心化生産的價值取向,具有相反相成的特點。

  無聊能賺大錢,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就是中國在工業化經濟(即現代性經濟)之外,已經自發地成長出了後現代經濟成分。這種後現代經濟成分,集中體現在民營互聯網領域。民營互聯網産業成爲後現代經濟規律主導的産業,幷成爲引領中國後現代經濟的力量。這就是在這一領域無聊賺錢,有聊賠錢的深層原因。

  如果說産品經濟主要看功能,服務經濟主要看價格,那麽體驗經濟主要看酷。無聊的質量控制標準,就是酷。快樂(酷)是一個微觀經濟概念,它對應的宏觀經濟概念,就是幸福。對企業、産品來說的酷值,對應一國來說,就是國民幸福總值。

  受到長期工業化傳統影響,人們已經習慣將個人快樂與國民幸福對立起來。工業化的邏輯是,國民幸福,必須以個人痛苦爲代價。祗有抑制人的眼前利益和直接利益,才能實現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後現代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條件,消除這種矛盾。在這一背景下,需要解放思想,有意識地使個人快樂與社會幸福形成良性互動,讓一部分人先快樂起來,先快樂帶動後快樂,實現共同幸福,以解决“有錢不快樂”、“放下碗筷駡娘”的問題。

  綜上所述,後現代經濟的主要問題,就是在工業化提高“有錢”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快樂和幸福水平。經濟的著力點,從作用於對象化價值,復歸到作用於人本價值。這種取向,我們給出一個代號,叫作“以人爲本”。互聯網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推動經濟從作用於體系中心的中間價值,轉向作用於網絡節點的最終價值。

  後現代經濟的3個反傳統特徵

  經濟學由於缺乏歷史主義傳統,往往不習慣後現代的視角。受到普遍主義的影響,往往將現代性絕對化,把工業化的特定條件,當作經濟規律的假設前提。然而互聯網引領的經濟實踐,開始打破一些在工業化角度看屬於前提假設的條條框框。特別是互聯網的分佈式特點引領了經濟個性化的潮流,對大規模生産形成了前提假設上的沖擊。

  1.從“以效用爲中心”到“以價值爲中心”

  回到事物本身,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徵。卡尼曼在其劃時代的名著《回到邊沁》一文中,提出讓經濟學的基礎,從馬歇爾的效用,“回到邊沁”的價值(快樂)的主張,成爲後現代經濟價值論的奠基之作。

  “回到邊沁”這一綱領性的主張,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將意義重新拉回經濟分析領域。由此可以爲互聯網經濟開拓一些主流經濟學以外的解釋。首先是使原來不可分析的意義,作爲獨立于效用的對象來研究。實質是建立相當于波普爾第三世界那樣的獨立的信息空間和信息維度,用以分析信息內容、情感等意義對象。從實踐來看,基於個性化意義(諸如COOL、無聊)的內容産業、産業文化現象,從這裡更加易於得到解釋。

  2.從同質到异質

  後現代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强調异質性。正是由於從效用回到價值,异質性價值第一次成爲經濟分析對象。以往的效用分析,都是對同質性的分析,客觀上是在爲大規模生産提供價值基礎。而個性化的生産,要求對异質性加以把握。後現代經濟學家巴塔耶在其异質經濟學中,特別强調了异質性對於經濟分析的重要性。從實踐看,P2P、搜索引擎、博客等WEB2.0形態的個性化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异質性理論,作爲基礎理論。

  在這個方向上,中國民營互聯網的實踐,已經走到了理論的前面。例如,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的合作,先于GOOGLE與EBAY,成爲搜索引擎與賣場結合的典型;再如,王志東提出的基於P2P技術的個人開店平台,爲博客商業化指出的新路;還有,張向寧的窄告商業模式,突破了廣告的大衆媒體局限,爲個性化商業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贏利途徑。

  3.從理性優先到感性優先

  後現代理論的一個普遍命題,就是强調感性事物的價值優先性。在傳統的現代性經濟學中,把經濟人理性,當作惟一的認知和行爲模式,與真實世界有很大的出入。體驗經濟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遊戲、動漫、彩鈴等高感性事業的迅速産業化,反映了後現代經濟中感性優先的價值取向。

  展望未來,讀圖化、情感化、娛樂化、休閑化將成爲中國後現代經濟的主要趨勢。

  中國經濟的主體部分,還處在現代經濟之中,這與互聯網在發達地區和成熟産業引領後現代經濟是不矛盾的。事物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走向信息社會,是一個長期過程,後現代經濟和信息社會一樣,都將引起對傳統的質的變革。

  來源:市場報  作者:姜奇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