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旅遊業界須儘快去莠存良”的社論,指出過去約一年來,本報交流版不時都會收到對本地旅行社的服務提出申訴。其中,一個普遍的不滿,是參加了旅行團後,發現貨不對辦,或是服務差。不斷的投訴也凸顯了本地旅行社行業所面對的結構性問題。
社論表示,有些業者反映了所謂低價位旅行團的諸多毛病。近日,一家頗有名氣的旅行社突然暫時停業,愈加引起人們對上述弊端的關注。到底這種種問題的癥結何在?旅行社行業應該何去何從?消費者的利益又應該如何獲得更好的保障?這些相信都是業者和消費者協會必須探討和設法解決的課題。
當前的整個旅行社行業,確實給人一種相對混雜的印象。主要原因,當然是市場參與者的良莠不齊,缺乏一致性的行業標準,以及操作的缺乏透明度等。市場的相對紊亂與眾多業者之間的惡性競爭,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失之無序的局面,則同這個行業的門檻低,業者的自律不足,以及消費者不健全消費心態有關。
由於進入市場的門檻不高,致使一些小規模的旅行社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了搶市場、爭顧客,大家各出花招,但最終無非是以廉價為號召,先引顧客上門,再通過其他途徑,削減成本,希求通過所謂“戰略性虧本”來搶生意。中國市場這一塊的競爭尤為明顯。由於中國大陸旅遊市場開放也出現了相對紊亂的局面,“裏應外合”之下,問題自然也就變得更加複雜。
社論表示,最常接到的新加坡讀者的投訴,是行程更動、招待不周、當地導遊(地陪)的諸多索求,旅遊團變成購物團等等。越來越多的讀者反映,中國地陪現在幾乎是公開的要團員去購物,或參加行程之外的付費活動,以便從中賺取傭金,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們薪水低,必須靠這些額外收入來彌補。不管這是不是實情,現象本身卻很明顯的暴露了旅遊目的地的市場也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以上讀者所反映的其實還只是問題的一面而已。問題的另一面涉及外來旅客,也就是本地旅行社在接待外來旅遊團或旅客方面,其實也存在著同樣的毛病。雖然收到的外來旅客投訴比較少,但問題的性質卻大同小異,如購物受敲詐或欺騙,貨不對辦等。換句話說,不管是出去的或進來的,其實都存在著問題,而問題的根源是相同的。以所謂“零團費”、“半團費”或“自費遊”為號召的宣傳,總逃不了隱蔽的費用。因此,如何提高或確保價格與收費的透明度,應該是解決問題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環節。
社論指出,在這方面,上個月底實行的旅行社服務標準鑒定計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這個由消費者協會和全國旅行社協會聯合推出的計畫,在消協的“消協保證標誌”(CaseTrust)認證基礎上,給本地旅行社作服務水平的認證。要通過認證的旅行社,必須具備透明度,避免出現貨不對辦的情況;制定明確的退款規則;具備處理投訴的制度等。這些認證的要求雖然無法避免任何旅行社因經營不當或其他原因倒閉,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準了當前旅行社經營的諸多弊端,如果能做到絕大部分的業者都通過認證,對整頓這個行業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有了一些共同的標準,並不妨礙旅行社提供不同檔次的服務。正如酒店有分檔次,為滿足需求不同的旅客,旅行社自然也可以提供不同檔次的服務,最重要的是一切透明,彼此在進行交易時一切擺在臺面,心知肚明,你情我願。與此同時,我們相信,消費者也著實有必要提升自己的消費意識,糾正錯誤的消費觀念。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分錢一分貨,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消費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