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繼續吹 陳水扁那點最後的殘綠也正枯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1 15:49:35  


  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今天發表文章,為陳水扁作“秋聲賦”。文章說,八月七日,立秋了,秋天的腳步接近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陣陣涼風頻襲來,秋天的肅殺之氣步步進逼。古往今來,秋天一向也被視為是清算、清理的時節,秋老虎即將到來,屆時,陳水扁王朝將會被“秋決”嗎?

  大自然中,運轉很有規律,秋天從來都不能被阻攔,而秋天的樹葉都是從葉緣先枯,快速擴散,最後祇剩下葉柄的一點殘綠,這點殘綠完全擋不住萎黃的侵襲,難逃飄然落地。 

  人世中,看看陳水扁的當下處境,實在容易就讓人想到是那片即將落未落的樹葉,前兩個月,親信、親人和親友的弊案連續爆發,“秋風”、“秋雨”愁煞扁啊! 

  涼風吹拂中,“一妻二秘三師四親家‧‧‧”紛紛萎黃,陳水扁王朝陷入大解體的窘況,殘景凋零,寒風凜凜,現在,連那一點點最後的“殘綠”,也正枯萎。 

  “秋風”繼續吹,這些日子,每一陣“冷風”都是直接吹拂在陳水扁的身上,阿卿嫂和羅太太的薪水問題,還都“肩負國家安全使命”,兼領“特務”公款,世人為之瞠目結舌;“發票案”主角李慧芬將回台了,李碧君被約談了,“國務機要發票案”仍將發燒;吳淑珍的珠寶補申報,珍貴珠寶“向友人借來的”說法,難杜社會攸攸之口,審計部查帳,惹出了一整筆藐視“國家”體制的濫帳;台新銀行的帳戶問題,真是“選舉帳戶”嗎?許多疑點仍有待澄清‧‧‧ 

  不知將伊於胡底的案件仍持續爆發,不免讓外界更進一步進行聯想,陳水扁的政權到底還能撐多久? 

  每一天、每一刻、每一次,看到的都是陳水扁動用各種可能的管道,想要進行“危機總動員”。但顯然已經時不我予了。

  過去,陳水扁還有馬永成幫他參贊應付,林錦昌替他抓刀寫稿,陳哲男在私底下“喬”一些組織來聲援。但現在,這些人都如同那些殘黃的枯葉,再也幫不上陳水扁的忙了。所有的危機總動員,陳水扁能靠的,惟一還有代表性“權威”的,就只剩下林德訓一人,林德訓遞補了馬永成的功能,變成了陳水扁惟一的“保皇”總工程師。那些“護扁”名嘴和“保皇”綠委替陳水扁辯護的邏輯抵觸,前後矛盾,“認知失調”的言論,原來,都是林德訓在幕後操作,爆的料。

  奈何,“秋意”太濃了,獨木難以撐起一片天,僅管陳水扁和林德訓努力想要抗拒凋零,但冷風依然不減,李登輝都被傳出有“三條件”支持呂秀蓮繼位,還要在台聯黨慶中“白話文”批扁了。

  “台灣的曼德拉”施明德,看盡護扁保皇黨的“滿嘴荒唐言”,終於流下他的那“一把辛酸淚”,一甲子歲月中,面對兩蔣威權壓迫從不屈服、永遠微笑以對的施明德,對於過往的戰友、同志,展現的卻是如此的哀傷,可以想見,施明德內心的傷働有多深,而一向是“溫情主義”,更貼切地說,是“濫情主義”的他,一旦下定決心,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意志,未來歲月中,民眾將可以再度親眼目睹,當年那個連“軍閥”和“情報頭子”(過去黨外時代對蔣介石父子之稱謂)都無法折辱的施明德,將會給陳水扁帶來的壓力,將有多巨大了。 

  秋意如此濃烈,那一點點最後的“殘綠”,死賴活拖,又能負隅頑抗多久呢? 

  不過,秋天之後,冬天必定降臨,僅管陳水扁的“秋聲賦”已登堂上演,但是,陳水扁不會立刻下台,台灣仍將會有一段空轉的纏鬥期。正常的民主國家(請注意“正常”的兩個字很重要),在五月二十五日趙建銘演出那幕“回首看藍天”經典畫面時,陳水扁的統治正當性,從此就“二二六○”了,正常的民主體制領導人早就自動下台了。

  但是,陳水扁沒有,民進黨也沒有。對於這些在“正常”的民主國家不可能發生的做法和說法,台灣都發生了,終於讓這二十年來,一直自傲的“民主”奇蹟現了形,台灣人因此知道,原來,台灣的民主仍不完備;原來,真正的“主權在民”,在台灣仍有待努力。 

  陳水扁的負隅頑抗加上民進黨的護短茍且,還有馬英九和國民黨的虎頭蛇尾,加上宋楚瑜與親民黨想要趁火打劫;以及李登輝和台聯黨打算“借屍還魂”,這三個月來,台灣人民看足了政治上各黨各派、各個領袖的真面目和醜態,動蕩之中,台灣人民終於重新體認到,改變,祇能靠自己,讓渡權力給政治力量,受害的終究是人民。

  十二年的時間,台灣人民忽略了民主體制脆弱的本質,放任政客為了私利,把“國家”體制修得亂七八遭,七次修憲,讓台灣的“總統”再度成了憲政怪獸,終於,在二○○六年,台灣人民嘗到了苦果。

  從這角度看,還真要感謝陳水扁遲遲不肯辭職。他拖著,就逼台灣社會認真想──我們願意付多少努力多少代價,換取台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罷免機制;人民願意再付出多少關注,去重新建立合理的制度;人民又有多少覺醒,從此不在迷戀“救世主”,不會再“自動繳械”讓政客得以胡做非為‧‧‧ 

  一次就成功的發明和成就,往往我們就不會認真去想──這是對的東西,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嗎?延宕的過程讓我們有機會反覆想,我們到底願意花多大的代價去追求這樣東西呢?於是我們不只有了新發明,還想清楚了這新鮮事物究竟意義何在。

  從這個角度看,陳水扁的“秋聲賦”未嘗不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變成是台灣人民的“青春舞曲”,秋天過後,冬天到來,也將是春天又將降世的前奏,面對著總統遲遲不肯辭職。他拖著,人民不必動氣,而是因此要逼著台灣社會和人民認真去想──我們願意付多少努力、多少代價,換取台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罷免機制,如果罷免對台灣的民主建國是重要的,那麼我們可以期待有再次、再三的嘗試會持續出現的。

  這些嘗試,不會一次就成功,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體驗,台灣人民終於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讓屬於台灣人民,而不屬於政客與“救世主”的民主再深化,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運動,浮現出最可行和可長可久的答案。

  至於陳水扁,就如同他講趙建銘的話一樣,這個透過民主嘗試、鍥而不捨的推倒他的嘗試與體驗,陳水扁的鬧劇,將來,也絕對會是“珍貴的歷史資產”!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