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分析:施明德的三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5 08:16:39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聯合報今天分析文章指出,反貪腐靜坐雖然要暫時離開凱達格蘭大道,但總部已決定拉長戰線,圍城之夜後,群眾將轉戰台北車站。接下來倒扁能否成功,扁施的決策品質至關重要,除了意志力的對決,也要看誰犯的錯誤比較少。

  在反貪腐總部看來,陳水扁對抗議麻木不仁,因此升高壓力勢在必行;不過,目前總部所構思的壓力,無論占據車站、罷工罷市,都將增加社會成本,這是倒扁運動的第一個危機。

  台灣歷經四十年的威權統治,許多民眾不知勞工權為何物。再加上沒有足堪運作的工會系統,民眾對罷工認知淺薄,光是罷工的正當性論述,就很難建立。

  況且罷工成功與否,是以工會成員全體一致行動為前提,只要少數成員不願配合,運動就會瓦解。

  倒扁運動的另一危機,則是群眾基礎逐漸窄化,過多泛藍政治人物過水式的做秀,使得運動複製了泛藍抗爭的元素,民眾對王麗萍的“台灣國”無法容忍,卻不抗議雷倩的“中國人”說法,淺綠與中間選民難免望而生畏,群眾的多元性已不如預期。

  如果總部不能及時擴大公民參與的廣度,放任靜坐區中不斷冒出泛藍政治人物,就算馬英九不介入,運動還是會成為“藍綠對決”。

  第三個危機,是群眾始終無法體悟“平和無言”的力量,衝殺聲不絕於耳,大幅增加不確定性。從五二○農民運動起,台灣許多抗爭都是以衝撞為手段、以衝突為結局,這使得台灣人思考群眾運動受到很大的局限。

  靜坐近一周,“靜”的時間已越來越短,“動”的時間與日俱增,原本總部設想類似甘地“不合作運動”的樣貌,已逐漸質變為吶喊、洩憤式的抗議,在過激言論的催化下,暴力衝突的絕佳火種就存在群眾四周。

  倒扁運動不是在真空管裡玩扮家家酒,施明德必須體察眼前的三個危機,否則不必阿扁出手,倒扁運動前景堪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