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面對環境急變 港府須有作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9 09:41:33  


  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文匯報》今天發表社評說,行政長官曾蔭權上周對“積極不干預”政策的一番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種種猜測,有人要求曾蔭權作出澄清以釋除公眾疑慮。曾蔭權昨日撰文作出回應,強調面對環境急劇改變,政府政策不能一成不變。他釐清政府恪守的經濟原則是貫徹“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我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應該與時俱進,擺脫過時的教條桎梏,有所作為,結合市場力量,積極推動經濟轉型。當然,政府同時亦須審慎從事,珍惜香港過去許多成功的經濟規則,處理好政府角色與市場力量的關係,不能將嬰兒同洗澡水一起潑出去。 

  社評說,特區政府應否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一直是本港社會爭論的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經濟的結構問題逐漸顯露,政府多年來對經濟放任自流、袖手旁觀,令香港產業失衡,經濟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持續惡化。相比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當地政府積極介入經濟,成功完成轉型,香港轉型則舉步維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特區政府被“積極不干預”的傳統思維桎梏束縛了手腳,以致趑趄不前,畏首畏尾,白白浪費了寶貴光陰,令香港陷入邊緣化危機之中。事實證明,單憑市場力量不能帶動香港轉型,釐清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正確角色,勢在必然。曾蔭權順應時勢,不贊成將“積極不干預”作為一種教條,捆綁自己的手腳,而強調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中,須有自己的角色,其勇氣和膽識,值得讚賞。 

  特區政府在經濟方面應該有所作為,也是“一國兩制”下實行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方針的必然要求。實際上,香港回歸前的“積極不干預”並非不干預,而是英國政府在代替香港進行干預。例如,麥理浩時代推行新政,大力投資公共房屋等社會福利,推動製造業起飛,其干預程度就很深。其後,香港從製造業賺取了資金,便開始炒賣房地產,英國政府認為賣土地抽水更好,於是推行“三高政策”,這也是一種干預。香港回歸後,中央不干預香港事務,只會在恪守“一國兩制”方針下鼎力挺港,引導和推動香港經濟的責任,就落在了特區政府身上。在這種情況下,特區政府若還教條式地抱住“積極不干預”政策,就等於不做事,既無法體現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也不能充分利用中央的挺港政策推動本港經濟轉型。因此,擺脫“不干預”桎梏,也是適應港人當家作主的需要。 

  社評表示,當然,擺脫教條桎梏,不等於拋棄香港過去許多成功和成熟的市場規則。香港作為全球自由巿場的典範,長期以來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市場規則,諸如法治完善、市場透明、公平競爭、廉潔政府、金融業體制穩健及規管完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以及資訊自由流通等。政府在擺脫教條桎梏的同時,對香港過去許多成功和成熟的市場規則必須格外珍惜;要處理好政府角色與市場力量的關係,為社會締造最能支持經濟發展的環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