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貴族的“歷史觀”是將自己與“神”聯繫在一起,以確保其統治的“正統性”。日本在文字出現以前,歷史主要靠人們口耳相傳,日本的第一部官修史書——《日本書紀》中仍然保留著很多神話傳說。這使得日本人在看待歷史時,有一種遙遠感和不確定感。
●主體意識缺失
二戰結束後,由於受到美國的佔領和改造,日本從裏到外幾乎都西化了,它處於一種“主體缺失”的狀態中。日本雖然恢復了經濟大國的地位,但在政治安全領域附屬于美國的現實以及日本人找不到國家“主體性”的焦躁心理讓一部分政治家和戰略家很著急。從1998年起,日本人的“歷史觀”開始發生明顯變化。背景之一是,日本人產生了“國家危機”感。繼泡沫經濟崩潰後,戰後日本自民黨與社會黨對峙的傳統政治體制也崩潰了。這段時間被日本人稱為“丟失的10年”。背景之二是,“自由主義史觀”登上思想舞臺。其標誌是:1996年成立了“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該會會員藤岡信勝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教科書裏沒教的歷史》。
“自由主義史觀”吸納了日本國民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擔心和恐懼,使日本人的歷史觀、價值觀、國家觀發生變動甚至扭曲。戰後日本的主流歷史觀基本是“和平史觀”,他們承認日本侵略亞洲給很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但是,堅持“自由主義史觀”的人們批評這種歷史觀是“自虐史觀”。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為了“保護朝鮮獨立”,日俄戰爭則是為了“阻止俄羅斯南下”,至於佔領中國東北和全面侵華戰爭,由於“底氣不足”基本是避而不談。左翼陣營批判右翼勢力的“自由主義史觀”是“歷史修正主義”、“新皇國史觀”。
●價值選擇混亂
儒家文化是東亞共同的歷史傳統與價值取向。但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通過構築“東洋史學”排除了東亞儒家文化與價值的正統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二戰後的所謂“民主化”更打亂了日本人進行價值判斷的傳統標準。傳統價值觀的遺棄,使得“大和魂”到處遊蕩,找不到歸宿。右翼勢力想回歸“神國”,顯然是行不通的。
前不久,日本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國家的品格》,據說發行了一百萬冊。作者嬉笑怒駡,將百餘年來日本學了西方、丟了“祖宗”的現象進行了一番淋漓盡致的分析。作者對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不以為然,並認為西方只有文明沒有文化。禪和儒學才是日本人自古以來的價值觀,日本人將其與神道相融合,形成了傳統的武士道精神。
●地緣政治模糊
日本自古以來都在追求主體的“中心地位”,到了近代,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來達到目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既有臨危擺脫厄運的“地利”,同時,孤懸海外的“島國身份”又使其在地緣政治中處於“邊緣”地位。多元文化不斷更新的流動性,主體地位的不穩定性,導致日本自我意識的不確定性。結果,日本越想走到中心卻離中心越遠。
在日本,曾有人聲稱:“日本既非東洋亦非西洋,日本人是‘地球人’”。可見,“大和魂”一直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上空飄蕩,不知何時才能在亞洲落地。說歷史是為瞭解讀現實。日本人的“歷史觀”直接影響到日本政府的政策選擇以及日本政局的走向。目前,日本還處於尋求“身份”的過程中。因此,其所做出的任何政策選擇,可以說都在預料之中,世人將“靜觀其變”。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