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全台十面埋伏 政壇天下圍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1 13:54:27  


主動參與、潮水般的人潮,一波接著一波湧上台灣的大街小巷、都會和鄉村,“紅花”處處開。
  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人民,更會有智慧去創造新的風潮。

  無法紓解的政治危機,透過人民力量展現,施壓給失職與錯誤的自利政治部門,才可能讓政治的僵局發生新的缺口。

  台灣新一期新新聞報道,台灣,正在這個臨界點了,施明德他們站出來捍衛的是“生活世界”價值,不是特定的利益。

  問題,“第三部門”的人民已經提出了;

  解答,就看“政治”部門的人,誰比較有智慧了?

  新新聞報道說,施明德與數十萬人站出來,捍衛他們眼中的道德價值,但解答不會在群眾身上;而會在政治人物身上,李登輝醞釀要出招,第三勢力可能成形嗎?內閣制可能是陳水扁的下台解套方案嗎?全台遍地開花造成的激情衝突有解嗎?...
  
  有史以來,古今中外皆如此,當政治權力結構因彼此師心自用,造成“政治”被既得利益“綁架”,無法解決現有權力結構所造成的僵局和亂局,體制將因而遲滯、僵化,甚至如日本《讀賣新聞》所描寫的已“僵死化”了。 

  從去年的“高捷”案以來,“台開案”、“SOGO禮券案”、“吳淑珍珠寶案”、“國務機要費”發票案,陳水扁就在“合法性”受質疑、“正當性”持續耗損中,面臨著“合理統治”愈來愈難以運作的危機。但在藍、綠政黨各自的師心自用中,既不能讓多數人信任,又無法“罷免”,也不敢“倒閣”或“彈劾”,所有憲政體制賦予的各種解決機制,都無法在立法院和現有政治結構中有所進展。台灣的“政治”部門已無法有效地呼應過半數以上人民對當權者失去“信任”的危機,也無法有效和人民對話,化解危機。積累的不信任,讓各種正常運作都受到質疑,“國家”機器陷入了長期空轉,找不到出路。 

  報道說,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人民,更會有智慧去創造新的風潮。無法紓解的政治危機,一些人可能會因此更疏離,也可能產生憤怒。憤怒的積累未必是壞事,“憤怒”能讓“第三部門”社會力奮起“補位”,透過人民力量展現,施壓給失職與錯誤的自利政治部門,才可能讓政治的僵局發生新的缺口,政治結構產生“質變”,不但有機會讓僵局化解,還可能帶動政治的進步。 

  公民覺醒,新社會運動正在發展 

  最近的台灣,就讓人看到了“第三部門”社會力已經成了風潮。 

  “七一五”所謂“親綠”學者發聲,“老綠”施明德等部分美麗島與民進黨前輩號召發起的“反貪腐倒扁”力量驚人,這是因社會對當前“政治部門”累積了太多的不信任,主動而自發的社會力,掀起了連兩大政黨都無法帶動的波濤。 

  局勢愈來愈明顯地呈現出,這運動雖然是針對政治上“陳水扁去留”的問題,它並不是政治場域中的“第三勢力”,不是要在“政治”部門中和既有勢力分一杯羹。這個運動的本質,更接近是“第三部門”社會力的“新公民運動”。 

  “九一五圍城”參與者,明顯呈現出這是跨黨派、跨族群、跨性別、跨階級、跨地域、跨年齡的群眾,在毫無組織動員的情況下,夜間風雨中以至少六、七十萬、號稱百萬人參與的氣勢,自發而主動地群集在台北,這起台灣民主運動史上令人震撼的事件,除了比例甚低的零星衝突外,可說是以理性開始,以和平結束。台灣公民意識確實在再度覺醒之中,一場“新社會運動”正在發展之中。 

  透過媒體,影像效果激起認同感 

  稱為“新”社會運動是因為,人民和施明德所發起的運動,從取向、組織、風格等面向,都已經呈現出社會政治學家史考特(Scott)描寫的,“新”社會運動的特徵: 

  第一、這場運動是以普世價值的“反貪腐”,是以“禮義廉恥”道德之名進行的反對運動。不是為了特定階級的利益,也不是為了什麼特定族群,如“台灣人出頭天”、“軍公教免稅”、“國營事業員工福利”……之類的訴求。這場運動展現出來的,是在質疑當前的政治運作結構,想要透過民意的具體展現,轉變陷入僵局的政治結構;並非是想要針對改變體制常規,或是某些特定人士想要來分享既存的政治權力。 

  第二、正因為不是特定利益社群或族群參與,這場運動和許多傳統運動不同的是,它是以“非正式”、“鬆散”和“彈性”的方式所組成,避免了太複雜的層級式、科層式的組織方式。因此沒有特別具有權力的領袖,甚至對參與的成員資格,都沒有太顯著的設限。施總部運作如同“烏合之眾”,參與群眾主動發展出“輪班制”,正展現出這種特色。 

  第三、這場運動高度依賴、透過大眾媒體,傳達他們的訴求和抗議,並且創造了如“紅衣”、“大拇指倒豎”的手勢,使運動變成了一種“風潮”,以影像效果有效地激起了公眾的情感與認同,達到快速擴散和參與的效果。如正在各鄉各鎮的“自動開花”,祇要認同這運動,不需要核心總部的組訓,不論是外島澎湖、還是鄉間的鹿谷,甚至是海外的關島,認同的人都可以用同樣的象徵,表達他們參與的態度,甚至,群眾還有源源不絕的自發創意。 

  這樣的“新”社會運動,表面上被一些人譏為“嘉年華”,少了“傳統”社會運動的悲壯,或是肅穆。但它其實是歐美民主先進國家在一九六○年代後發展出來的新類型,如美國的反越戰運動,或是一九六八年法國學生的“憤怒之愛”,終結了法國“第四共和”,引領法國發展出“第五共和”。一九六○年代後,歐、美、北歐和法、德的“新”社會運動,都持續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迫使“政治”部門不得不低頭。 

  第三部門,捍衛生活世界而奮起 

  這類型“新社會運動”會在二十世紀末發生,哈伯瑪斯《Habermas)指出,是因為現代社會中,由於政治和經濟這兩大部門的“雙面夾殺”,往往會讓人民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指社群和家庭的價值)發生岌岌可危的危機感,所以,“第三部門”社會力因而奮起,為的是要捍衛他們的“生活世界”。 

  報道說,台灣的庶民社會中,中產階級和婦女,對“生活世界”一向最願意投入最多的關注,他們在乎教養、她們關切“品格”。當“禮義廉恥”、“反貪腐”成為運動的主訴求,一向不太願意介入政治部門的中產階級和婦女,為了捍衛他/她們早就很焦慮的“生活世界”已被太多的“政治”部門的謊言和惡意所動搖,主動而積極站了出來了,正是因為他/她們出現在街頭,執政當局雖然依然用“政治”部門邏輯在應對,但已經有不少人動搖了,願意思考應該用什麼的新態度,去面對施明德所號召出來的“新”社會運動。民進黨一些立委更是用“新公民運動”來稱呼這股人民的力量了。 
  
  同角度來看,原本,台灣社發起的“九一六運動”,也該值得尊重,這是一群長期以“本土價值”為生活世界核心的社會力量展現與發聲。美中不足的是,民進黨中央卻在此刻解除上街禁令,還發出“甲級動員令”,放任民進黨公職人物用“政治動員”參加這種原本是“自發性”的民間運動,因此沾染了是為了上承扁意的陰影。 

  更糟糕的是,“新”社會運動楬櫫的是“普世價值”,進行的是“道德訴求”,民進黨卻選擇了為了“挺”一個特定人,所以要與“反貪腐”民眾進行“對抗”。台灣社所發起的社會運動,淪為挺扁群眾的“政治”聚會,反而暴露陳水扁祇剩“鐵衛軍”的孤立危機。對抗“新社會運動”,民進黨也將會失去中產階級、學生、青壯年、和婦女等運動中的主力群眾。 

  惡意對抗,革命將成為社會試煉 

  甚至,民進黨還阻絕了和“新社會運動”對話的可能性,特別是民進黨主席游錫堃竟然仍運用“政治”部門的“中國人/台灣人”對立言論,鼓動以“本土價值”為核心人群的“仇恨”,想要讓一批群眾陷入“敵我分明”的認知當中,以此去化解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危機。 

  但是,刻意挑起這種對立,除了讓更多人更憤怒,為了捍衛“生活世界”而跳出來外,民進黨動員“鐵衛軍”迎戰“新社會運動”還可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動盪,刺激出更激進的反彈。 

  因為,不滿生活世界受到動搖而嘗試“改變僵局結構”的“社會”,和耽溺於“維護現實利益”的“政治”,如果發生了相互對峙的情況,抗議,就會在這個情境中發生。抗議,要是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就能因此產生“改革”動能。 

  “改革”卻受到“惡意對抗”,“革命”就可能會成為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試煉。因為,當“抗議”得不到呼應,反而被“恫嚇”和“威脅”,一些人將因此而“絕望”,“騷亂”就會成了一種新的“嚮往”,這就是“暴力”的臨界線了,如果還無法獲得適當的回應,對峙再往上走,“革命”發生的機率將會愈來愈高。 

  正因為“抗議”發生後,啟動了社會無法再逆轉的衝擊,群眾看到了這麼多的人和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線”上,期望祇會更升高,對於要求的實踐會更堅持。如果得不到回應,一波接一波的要求,一波接一波的行動,都不可能再退卻。因為,他們是在捍衛他們的“生活世界”,退縮了,不僅僅是誰上誰下、誰獲利的問題,而是“生活世界”無法維繫的恐慌。 

  進場機制,政治部門的合理應對 

  所以,任何既存的權力結構,對於可能發展的“跳躍”,都必須付出最大的關注與瞭解,並且要合宜的對“抗議”進行對話,與“政治”機制的“再安排”;“抗議”所牽動的“跳躍”三階段,才會因為客觀局面的改變而中止。不然,鎮壓和污蔑將會引來更多的反彈,刺激“第三部門”用更大的能量,展現他們的憤怒。 

  台灣,正在這個臨界點了,從施明德站出來,藍、綠都看輕甚至出言譏諷中,主動參與、潮水般的人潮,卻一波接著一波湧上台灣的大街小巷、都會和鄉村,“紅花”處處開。他們既然站出來,捍衛的是“生活世界”價值,不是特定的利益;此時此刻,再討論群眾和施明德要如何“退場”已無意義了。 

  “進場機制”才是接下來的考驗。面對“新社會運動”成了風潮,面對一波接一波的人群浪潮,各政治領袖、各政黨要思考的是該如何“進場”?他們要考慮如何和這股風潮真誠對話。例如,國會即將開議,如何讓憲政運作找到新的可能,或是朝野有什麼新的對話,或者是藍、綠重新評估罷免、倒閣和彈劾,才該是“政治”部門面對“新社會運動”的合宜應對。 

  問題,“第三部門”的人民已經提出了;解答,就看“政治”部門的人,誰比較有智慧了? 


    相關專題: 施明德倒扁 來自深綠的最大呐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