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時報:中國國民海洋教育迫不及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3 11:37:46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環球時報今日刊登署名海軍某部少將的文章說,世界近代任何一個大國崛起,都必須依靠海洋,中國海洋形勢非常嚴峻,但國民的海洋意識卻相對薄弱,文章認為,中國要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處理國內和國際海洋事務,就需要所有國民來關注海洋。
  
中國國民海洋意識薄弱

  前段時間,瑞典“哥德堡號”仿古木帆船訪華一事被國內媒體炒得火熱。輿論大多都在回味和贊許中瑞兩國數百年的友誼,但對筆者而言,通過對“哥德堡號”十多年製造過程的關注和實地詳細考察,卻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瑞典是一個只有9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海洋資源相對而言非常豐富,但瑞典全民都有非常開放和強烈的海洋意識。
  
  文章指出,而如今,中國海洋形勢嚴峻,國民的海洋意識卻非常薄弱,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某大城市90%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面積,而不知道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北京市“世紀壇”宏偉建築,依然把祖國疆界限制為“960”;上海市“東方綠舟”教育基地知識大道上,有歷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偉大航海家有哥倫布,卻沒有鄭和;當英國海軍退休軍官加文.孟席斯關於“早於哥倫布70年,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並繪製了世界海圖;在麥哲倫的100年前,中國人已經完成了環遊地球的壯舉,鄭和是世界環球第一人;比庫克船長早350年,中國人已經發現了澳洲和南極洲,領先歐洲人300年解決了經度測量的問題”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發佈後,中國史學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一致持否定態度,而非幫助其進一步核實或發掘新的材料。要知道,這種觀點如果得到進一步證實和肯定,便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歷史地位。

中國不僅僅只有陸地文明

  文章認為國民海洋意識不強,一方面與初級教育中的地理教學有關,許多地理教材都把中國版圖描繪為陸地疆域,而忽視海洋管轄面積,另一方面也與歷史教學有關。

  以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第一學期的《中國歷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為例,書中點到了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及當時的人居住於幹欄式房屋,卻未提到出土文物有木槳,意味著先人已駕舟出海;書中引用了春秋戰國時期狩獵水陸攻戰紋壺的局部圖案,只說明“表現了戰船作戰的場面”,卻未提到造船航海科技的發展;提到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卻未述及秦朝徐福東渡也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提到與唐朝有使節來的國家就有70餘國,選用了唐捲髮人俑圖認為是來自非洲的黑種人像,只介紹了日本遣唐使來唐留學和鑒真赴日傳經講學,卻未提升到海外交通已大大地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對宋代的造船業、海上航運能力、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元代的河海漕運,都有一定的描述,但對宋代向東北與高麗、日本,向南、向西與亞、非、阿拉伯世界的海上往來卻全未述及;對明朝鄭和下西洋有相當篇幅的介紹,卻依然沒有推出其開創、擴大、延伸了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為傳播交流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的歷史概念。全書第26課以“邊疆的鞏固”為題,介紹了17世紀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康熙實現臺灣回歸與全國統一的大業,但對於明代長期沿海抗倭鬥爭、援朝抗日戰爭等保衛海防、維護海權的海上戰役卻隻字未提。
  
  當然,一本初中教科書受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如何包容海洋歷史中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事件,增強“海”味,卻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幾千年來,無論是中國國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認為只要通過陸權,國家的主要利益就能得到,甚至認為經濟上也不需要海洋資源養活。
  
  然而,中國歷史的發展並不僅僅只有農業或陸地文明,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的變化,在無意識中都與海洋相連。不說早期中國製造了指南針、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等對中國及世界的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單單從近代而言,正是因為海防和海軍力量的不足,中國才逐漸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國的行列。而與此同時,近代世界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無論是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都是依靠海洋,即使像德國這樣非常像內陸的國家,也一直在為加強海軍力量而努力。相比之下,正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海洋意識的薄弱,才導致中國當前的復興之路艱難。

海洋形勢嚴峻
  
  文章說,如今,中國海洋形勢非常嚴峻,沿海省市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濱海地區和島嶼生態系統得不到有效保護,海域使用權屬關係不清,填海築堤造地無序,海上資源開發有的過度、有的空白、很不平衡,海水灌溉農業科研投入少、遠未形成規模,對海洋歷史文明遺產的挖掘與保護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對相應領海、專屬經濟區海域的經濟科技發展規劃責任與行政管理許可權並不明確。
  
  另外,國際上近年來海上爭議比較頻繁,中國海上安全形勢比較嚴峻。如中日之間在釣魚島與春曉油田、東海劃界方面屢有爭議,日本動用武裝力量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打撈所謂可疑船隻,菲律賓、越南等多次對我國漁船採取無理驅趕搜捕和搶掠。南海一些鄰國持續、大規模地在與我主權有爭議地區引入外國勢力與資本開採油氣資源等等。
  
  文章認為,中國要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堅持和平友好合作發展與協商解決爭議的原則,來處理國際海洋事務,以遠近結合、持續發展、陸海統籌的原則來處理國內海洋開發與保護,需要所有國民,尤其是相關的政治精英,具有鮮明的海洋戰略意識,豐富的海洋政策水準及深厚的海洋知識功底。
  
  從這個角度看,文章建議,當務之急至少有三項:一是加強國內海洋文化建設,用恢復各類歷史傳統帆船、海洋文化展覽會、海洋影片製作等形式,引起國民對海洋的關注,以及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對各部門相關的政治、經濟精英進行更系統的海洋知識培訓,並將之用於工作實踐中;三是編制明確的國家海洋戰略以及海洋教育措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