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臺灣政局中的“施明德現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4 11:04:28  


  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評論文章說,聲勢浩大的“天下圍攻”行動,給臺北市染上了一片澎湃的紅潮。號稱150萬人的紅衫軍,從四面八方湧向臺灣“總統府”前的博愛特區,對陳水扁發出怒吼。當天下午和晚間,第二波紅潮湧向繁華的商業區。至此,持續一個多月的反貪倒扁運動出現了一個新高潮。 

  次日淩晨,5000名鎮暴員警柔性驅離忠孝西路的數百名民眾。雖然場面火爆,但基本上維持了和平與理性。 

  然而,雖然這場非暴力抗爭運動在島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但卻無法改變民進党與陳水扁“捆綁”的現實,更沒有撼動陳水扁的地位和罔顧民意的態度。筆者從一開始就思考,倘若倒扁運動陷入欲罷不能、進退兩難的境地,那又將朝何種方向發展? 

  整個運動系於一人身上 

  文章說,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反貪腐倒扁運動何去何從的問題,受訪民眾多盼見好就收。五成四民眾認為現在應該落幕;可是,認為應堅持到底的比例卻不降反升,由9月初的二成五,增加到三成二。 

  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倒扁運動開始出現師老兵疲、民氣流失等跡象。抗爭手段正呈現多元化現象,焦躁情緒逐步浮現;組織號令不再那麼有效,決策過程反復多變,內部協調不夠順暢。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超越藍綠對抗的主觀意願,被藍綠對決意識所裹脅。人們因此擔心,這場柔性抗爭或將向非理性的質變方向演變。 

  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次運動的組織者施明德身上。或者可以說,施明德的決策、決心與意志,決定了這場反貪腐倒扁運動的成敗。 

  文章表示,施明德曾經是體制外的抗爭者,也是唯一被蔣介石、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都視為“叛逆者”的政治人物。為了政治理念,他坐過25年牢獄,1995年擔任民進党主席期間,率先提出朝野大和解。為了表示對陳水扁等民進黨新貴的蔑視,他選擇退黨。 

  在被社會和媒體遺忘近十年之後,他身患癌症登高一呼,組織了戰後臺灣第一次無政黨動員背景的民眾運動。

  施明德曾為臺灣終結威權體制作出過貢獻,其道德感召力,無疑是這次運動能夠持續月餘、產生震撼效應的主要原因。但問題是,施明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也意味著這次運動的發展和結局完全系於其一人身上。 

  當然,除了施明德之外,整個領導團隊準確捕捉了民意,輔助以諸多超越藍綠的創意,還有動員口號的簡潔洗練、文宣設計的人性化和感染力等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布爾喬亞式的創意,草根社會對貪腐的深惡痛絕,加上都會中產階層的配合,構成了迥異於近年來惡性政治鬥爭的政治畫卷。 

  正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 

  文章說,日前,施明德公開對決策過程的反復和失誤表示道歉。從中似乎可以發現,他無意將“天下圍攻”作為大決戰而轉入戰略調整階段,也不想採取大規模罷工、罷市等行動。取而代之的是,他可能主張拉長戰線,打持久戰。 

  然而,內部的不協調、包圍法院的行動、企圖罷免民進黨立委等做法,讓陳水扁獲得了喘息的時間。中產階層政治性格的局限性,無法配合施明德等人的理念。這場開局不錯的新公民運動,正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
 
  反貪腐倒扁的主題,除了反映了民怨之外,其實也反映了對本土政權面臨危局的憂慮。施明德的挺身而出,自有對貪瀆腐敗的憎惡和鄙棄,但也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強烈企圖心。 

  施明德早表明要“決一死戰”,但在群情激昂而又找不到宣洩口的情況下,偏激與走偏鋒行為是可以預料的。一旦如此,倒扁運動極有可能後繼乏力,甚至將逐漸萎縮。 

  文章表示,我們不願意批評臺灣民主化的不成熟。只是在這次原本氣勢如虹的運動處在十字路口之際,對“施明德現象以及背後可能的諸多潛臺詞稍做一次思考。臺灣政局正在醞釀新一輪劇烈變動。究竟“施明德現象”是偶發個案,還是山雨到來之前的必然? 


    相關專題: 施明德倒扁 來自深綠的最大呐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