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供應平穩有利樓市健康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1 09:11:34  


  中評社香港1月21日電/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社評說,政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一手現樓貨尾單位有1.9萬個,連同未出售的樓花及樓花貨尾,未來私人住宅市場供應有5.9萬個。雖然整體數字較06年9月底時的6.5萬個為少,但仍比05年底時多出4000個。由於過去兩年市場每年吸納量逾1.5萬個,現存供應至少需4至5年時間才能消化。 
 
  本港樓宇供應量明顯高於市場可以吸納的數量,說明樓市不僅沒有所謂供不應求或斷層的狀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供過於求的趨勢。充裕的供應,預示著樓市未來一段時間內難以大升。同時,由於去年股市暢旺及今年宏觀經濟可望繼續向好,樓市也暫時不可能出現大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現行的勾地制度,保持土地供應量的相對穩定,對促進市民置業及樓市的平穩發展都更加有利。 
 
  社評說,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失業率不斷下降,再加上去年股市行情特別好的情況下,一手樓銷售卻萎靡不振。出現這種局面,除了有開發商認為市道未及理想而惜售,及二手市場交易活躍等原因外,還反映出近來的經濟增長惠及低收入市民不多,使低下階層人士置業或更換稍大面積樓宇的能力未能明顯提高。同時,原有中產人士多數已自置居所,老齡人口急劇增加及出生率大幅下降,則導致中青年人口相對減少,加上北上跨境婚姻和置業,遲婚和不婚現象增多,令新屋需求量下降。若這種狀況繼續下去,而政府又沒有新的移民政策出台,未來新屋需求下跌趨勢將難以改變。 
 
  近幾年來,由於擔心樓市供不應求,商界不斷出現要求廢除勾地制度恢復定期賣地的聲音。發展商近年建屋量大幅減少,減幅達四成,自然對土地需求減少。若有需求,必然主動勾地,形成搶地高潮。事實上,勾地並非發展商獲得土地的唯一途徑。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土地,約五成來自兩鐵及市建局,其它來自重建或改變土地用途,賣地供應僅佔整體土地供應的三成左右。這說明,發展商獲得土地的渠道已經非常多。因此,在目前樓宇供應已出現富餘、一手樓銷售不暢的情況下,現行勾地制度沒有改變的必要。否則,只會令土地及樓市的供求關係進一步失衡。 
 
  對於開發商及已經投資樓市的人士來說,樓價不斷上漲就意味著可以獲取更高的回報,其希望樓市暢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往的教訓已經一再證明,樓市大升之後必然會出現周期性大幅調整。因此,保持樓市平穩發展,對有意置業的市民和香港的整體經濟最為有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