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中國經濟對世界不構成威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2 07:36:07  


郝福滿(Bert Hofman)先生(圖左),荷蘭人,現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主任、首席經濟學家,主管世界銀行在中國的經濟分析與政策諮詢工作。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裏,中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了1萬億美元,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額在發展中國家裏是最高的,同時中國也已成為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重要投資來源。這些對其他國家意味著什麼?為此,人民日報海外版專訪了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 

  中國貿易增長有利世界

  問:您如何看待中國的貿易現狀?它對世界貿易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郝福滿:在中國,貿易增長比GDP增長更顯著。1978年以來,中國的出口年平均增長超過16%,進口增長也不示弱。只是近年來出口增長速度比進口增長速度要快得多,使得貿易盈餘增加到空前的水準,造成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目前中國出口增長速度超過35%,迅速進入一系列新的產品市場,可能也引起部分國家的擔心。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中國貿易增長當然對世界貿易是有益的。中國生產某些產品的效率高於過去生產這些產品的國家,而效率的提高就是有益的。此外,對大多數國家而言,中國日益成為重要的出口市場。事實上,對於亞洲大多數國家而言,中國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加入WTO引發的生產網路的結構重組,也促使中國成為可靠的產品生產基地。

  吸引外資無損其他國家

  問:中國吸引外資的數額在發展中國家中是最多的,有些國家擔心這會損害其他國家利益,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郝福滿:這種擔心似乎沒有多少依據。過去10年,中國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中的份額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事實證明,中國吸引外資對其他國家沒有造成損害,從周邊國家情況也可看出。雖然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外商在整個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一度減少,但近年來已經回升。2005年流入東南亞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出現強勁復蘇,達到了150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儘管外商直接投資在印尼出現收縮,但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繼續增加。東南亞地區各經濟體的對外投資過去兩三年也迅速增長,主要是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反映出崛起的東南亞跨國公司在推行自己的境外投資和生產戰略。
  中國也是資本輸出國

  問:為何您認為中國是資本輸出國?

  郝福滿:雖然數字並不是很清晰,但從淨值看,中國是資本輸出國。按照某些資料計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儲蓄輸出國,因為其儲蓄盈餘(相當於經常專案盈餘)目前超過GDP的7%以上,中國超過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比累計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債加起來還多。外匯儲備過多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但對其他國家可能是好事。有些人會認為美國雖然儲蓄率很低且政府預算赤字高漲,其利率水準卻一直很低,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中央銀行一直在購買美國國債作為外匯儲備投資手段。今後,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這種資本輸出可能還會繼續,不過其推動力更多地是回報率而不是外匯政策和匯率市場干預。

  此外,一個較新的現象是,中國在援助領域的出現。儘管中國的對外援助額還比較小,但增長很快。如果考慮到出口信貸,中國進出口銀行目前的貸款業務規模相當大,每年支付額超過150億美元。那麼,中國就成了官方貸款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重債窮國動議”框架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所作的減債努力中,中國做出了獨立的貢獻。最近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也重申了雙方希望建立良好關係的願望,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都可以從中國減貧和促進增長政策的大量成功經驗中受益。

  中國創新力會影響世界

  問:總體來說,您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郝福滿:許多人擔心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影響全球環境。由於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生產,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使用國,同樣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根據最近國際能源機構發佈的《世界能源展望》,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中國到2010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這些看法和預測需要有兩個注解:第一,目前的趨勢不大可能持續。第二,中國的污染不僅僅是中國造成的。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開放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影響,取決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取決於中國影響其他經濟體的各種管道,包括貿易、投資、援助、全球環境,而且越來越多地還包括知識和理念。無論中國確切的經濟規模有多大,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大於它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在中國對世界經濟日益增大的影響中,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方面就是思想和創新。中國的研發費用只占GDP的1.4%,仍然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但是近年來增加很快。除此之外,中國在過去10年對高等教育投入很大,適齡群體的大學入學率從6%提高了兩倍,現已達到近20%。這些投資已明顯地產生效果。根據可以獲得的最新資料,中國授予的專利權數目已從10年前每年不到5000個,發展到2004年已超過3萬個,其中一半以上是授予中國公民的,而其他國家授予中國人的專利權數也在上升。所以中國未來有可能成為一個創新和新產品的重要來源。中國可以通過改善知識產權保護,把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的強項最優化地結合起來,建立更好的創新制度,加快擴大在知識創新領域的影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