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馬修”愈修愈模糊 兩頭不討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2 08:30:23  


  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從“和解說”到爭議人事到“執政後可考慮改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一再顛覆傳統藍軍的認知,凸顯其向中間路線、南部思維靠攏的企圖;只是迄今中南部選民為此給國民黨的掌聲有限,國民黨的政策輪廓卻愈來愈模糊,“馬修路線”在嘗試開創的同時,也已種下黨內分裂的危機。

  聯合報今天文章分析指出,回顧一個月來馬主席領導的國民黨發展,儘管國民黨堅稱北高選舉結果是“平盤”,但“馬修路線”的轉向,卻在在顯示馬英九對輸掉高雄市的高度在意,並期待以走所謂“中間”、“和解”路線,化解外界對馬英九、國民黨不夠“本土”的質疑,以全力爭取中南部、淺綠選民的認同。

  馬英九“破解本土魔咒”的思維,顯然始終停留在當年李登輝執馬之手,賦予其“新台灣人”形象的那一刻;當年“李家軍”集思會的訴求,也隱然成為此刻馬英九複製的模範。“藍綠和解說”顯然意在重現李登輝當年跨藍綠藩籬的丰采,文傳會發言人蘇俊賓的人事案看得到“台聯”的色彩,如今“執政後可考慮改名”說,更隱約看得到當年集思會倡議“台灣國民黨”的影子。

  問題是,當年的李登輝既是國民黨主席也是臺灣領導人,手中掌控龐大資源,如今國民黨卻已淪為在野黨,馬英九能有多少操作“藍綠和解”的籌碼?當年李登輝主導兩岸和談,展現開創、開放的企圖,如今馬英九以“藍綠和解”取代“兩岸和解”,向選民傳達的卻是越趨保守的兩岸主張,在形象塑造上,兩者有根本差異。

  此外,當年李登輝扶持“集思會”引爆了國民黨內的流派之爭,最後造成新國民黨連線成員集體出走成立新黨,集思會成員卻紛紛在選戰中中箭落馬。如今藍綠對立較當年有過無不及,馬英九的“類集思會”主張,在深藍選民裡引發的反彈效應已與當年如出一轍,深藍選民甚至已直言,對馬英九已有“信任危機”。

  更重要的是,當民進黨天王逐漸與扁切割,蘇貞昌、謝長廷更競相以鬆綁兩岸政策,塑造綠營開明形象時,“馬修路線”已無吸引淺綠選民“起義來歸”之處,“馬修路線”的危機在於讓國民黨“失之東隅”卻未能“收之桑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