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連串“去中國化”-民進黨的老謀深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7 10:10:32  


  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邵宗海今天於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題為“‘四要一沒有’的背後”的評論文章說,陳水扁在3月4日“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成立25周年上,投出“四要一沒有”的敏感宣示,包括主張“台獨”、“正名”、“新憲”等。
 
  邵宗海表示,但事實上,他的宣示是“四敗一成”,因為“台獨”與新憲的確立不是“總統”的職權,他的說法最多與過去一樣只是“嚷嚷”而已。而且,目前台灣是一團混亂,陳水扁的宣示會激化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因此,“四要一沒有”中真正能做到的,只有“正名”而已。 
  
  台灣自去年底開始展開一連串所謂的“正名”運動,包括把有“中國”字樣的國營企業或有“中華”字樣的政府投資事業單位的名稱,全部換成“台灣”字樣。這是早已為人所知的“去中國化”行動的一部分,當然會使外間有“統獨爭議”的聯想。 
  
  作者指出,但是,另一項“正名”運動,則重在“改名”性質,像“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還有則是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堂”。這項“改名”措施由於偏重于對蔣中正個人歷史價值的否定,所以外界很少將它與“去中國化”舉動等同,更不認為也與“統獨爭議”有關。 
  
  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學者將“正名”或“改名”運動,認為是與台灣年底“立委”選舉及明年“總統”大選的前奏,民進黨有意爭取深綠選民認同。 

“新國家”意識塑造工程 
  
  但是從台灣選民結構來看,深綠支持者大概最多只有10%到15%的比例,應該不是民進黨放眼在全民大選中獲勝的策略。加上民進黨政府“正名”或“改名”的措施,遭到50%以上民眾的反對,這就證明這不是一個有意繼續執政的政黨應有的走向。因此,民進黨冒著選舉的風險,浪費數百億新台幣搞“正名”及“改名”,其背後的考量應該比“統獨爭議”與選舉策略,有更深一層的原因。依據作者的衡量,這應該從下列兩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台灣民進黨政府認為“正名”或“改名”的措施,並沒有與“台獨”劃上等號,但卻在鼓吹一種實質的“分離意識”,因此它無須擔心美國的干涉、北京的反彈。這是民進黨與陳水扁在整個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以及在無法進行公投制憲來達到法理“台獨”的前提下,採取的措施。 

  當然,對民進黨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希望透過“正名”或“改名”的過程來教育台灣人民,希望他們能夠認知舊政權和外來政權的關係,在觀念上與中國大陸切斷臍帶。所以,“正名”或“改名”的背後,就是民進黨在進行“新國家的思想塑造工程”。它不在乎法理的確立,但重視實質的存在。

  第二,整個“正名”與“改名”的措施,可在行政命令權限範圍之內推動,很少會受到“立法院”的牽制。這對在“立法院”沒有掌握多數席次的民進黨政府來說,是建立“台灣主體性”觀感最佳時機。 

  況且,這項措施要浪費數百億新台幣,目前固然會受到在野黨與輿論的批判,但將來如果國民黨一旦奪回政權,想再把事業單位名稱“回歸中國化”,可能也需在擲下同額的經費。屆時,不只是民進黨會反對,可能輿論批判更深,民意反彈也更烈。這些結局,正是目前民進黨政府所預期的結果。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