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台灣草根階層被“台獨”勢力洗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8 09:58:44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文匯報》文匯論壇今日刊載香港時事評論員何亮亮的文章說,兩岸統“獨”不是由“台獨”勢力也不是由美國決定的,雖然這兩個因素都有相當的影響。崛起中的中國,對付“台獨”的豪賭並非只是戰爭一途;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軟實力正在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強,對付“四要一沒有”的實力與策略,也將與時俱進。 

  文章說,陳水扁提出的“四要一沒有”(即“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是一個“台獨”宣言,也是一個決意要在兩岸乃至於西太平洋地區挑起危機的信號,而不能視為只是為了選票而玩弄的政治手段。 

  “本土化”不等同於“台獨”,但“台獨”是倚托“本土化”而持續動作的。民進黨執政之後,以推行“本土化”為掩護,視內外環境與大氣候的變化,不斷推動“台獨”,也就是台灣輿論早已指出的“切香腸”戰略,將“台獨”主張分為幾段不同的“香腸”,以漸行的方式,使台灣逐漸走上獨立之路。 

  扁當局的司馬昭之心,海內外皆知;為何這一終將導致國土分裂的危險行動,總是能夠在一定範圍得逞,值得分析。 

  台灣草根階層受“台獨”勢力洗腦

  文章分析,首先是台灣的內部因素。根據台灣歷次的民調和選舉結果,一般都認為台灣的“深綠”選民,亦即鐵桿的“台獨”支持者,佔台灣成年人口不超過三成,大部分台灣民眾是希望維持台海現狀,不希望台海局勢失控和緊張的。然而,扁當局卻多次在各種選舉中,一方面玩弄各種權謀(例如三一九槍擊案),攻擊對手,為自己拉票;另一方面就是挑動族群矛盾,挑動本省籍民眾與外省籍民眾之間的矛盾。為什麼扁當局總是能夠利用這一手法,或者說為什麼“台獨”民意總是能夠戰勝支持維持現狀的民意?為什麼少數人總是能夠“劫持”多數人的民意並造成“台獨”體現民意的假象?這種情況,在全世界的政治光譜中,是獨一無二的。“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隨著扁當局推行的“去中國化”而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共識”,台灣的精英階層則隨資金出走(主要是到中國大陸),留在台灣的草根階層中,恰恰是“深綠”的票倉,他們教育水平不高,更談不上國際視野與對台灣所處形勢的深切認識,但是他們有選票,他們有政治熱情,他們會被“台獨”勢力洗腦,“肚子扁扁也選阿扁”,認為民進黨政權只執政幾年,即使犯錯誤也應該給予改正的機會,因為這是台灣的“本土政權”,更將08年的大選視為“保衛台灣400年來第一個本土政權之戰”。陳水扁正是製造和利用這種“本土悲情”的高手,他的“四要一沒有”首先是為了滿足這種“悲情”,這種“悲情”也因此更加熾熱。把台灣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中國(大陸),台灣的希望在於獨立,這就是陳水扁政治語言與行動的核心。 

  美國背後撐腰 

  文章說,如果沒有美國因素,“台獨”勢力即使不是不堪一擊,也是很難掀起大浪的;陳水扁之所以有恃無恐,當然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利用“台獨”勢力制約中國。美國的單邊主義在伊拉克問題上暴露得淋漓盡致,在國際上陷入新的孤立,也顯示了美國無力在中東之外再面對一場大規模的衝突,但不意味著美國就無力在其他地區採取行動。“台獨”勢力於是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重要籌碼,而且是成本較低、便於利用的籌碼,而“台獨”勢力當然也深明此理。 

  大陸對付“台獨”的策略將與時俱進 

  文章指出,在這兩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隨著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台獨”勢力認為中國為防止由於台海衝突導致一些國家抵制08年奧運會(作者曾經在本欄撰文指出此種假設的謬誤),也只能“戒急用忍”,“台獨”勢力認為如果台灣的民意要求“四要一沒有”,美國最終也將尊重台灣的民意而不會阻擋“四要一沒有”。這種看法如果逐漸為台灣社會所認同,則台灣明年大選的結果如何,也就不難預估了。 

  兩岸統“獨”不是由“台獨”勢力也不是由美國決定的,雖然這兩個因素都有相當的影響。崛起中的中國,對付“台獨”的豪賭並非只是戰爭一途;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軟實力正在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強,對付“四要一沒有”的實力與策略,也將與時俱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