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中秋節應列為全國法定假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3 11:18:31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今年中秋緊接國慶,在內地有一連七日的長假期,形成了強烈的「黃金周效應」,不少年輕男女甚至趕在這一個黃金檔期「拉埋天窗」舉行婚禮,飲食、旅遊、百貨業界自然笑不攏口,多了不少商機。

  然而,傳統節日在內地僅被視為一個「商機」,絕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就曾經多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大聲疾呼把端午、清明、中秋三大傳統節日列為法定節假日。

  社論指出,其實,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在內地被視為商機,也僅僅是改革開放近十多年來的事;在這之前,自一九四九年以後,傳統節日已經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逐漸被排除、淡化,「文化大革命」中更被作為「四舊」來加以批判。

  因此,今日的中國青少年、孩子,不知傳統節日為何物,不知道中秋、端午的來歷和有何歷史文化內涵,只知道這是「商場大減價」的日子,或者連自己爺爺奶奶、太公太婆安葬於何處也不知道,更從未去祭掃過,也不是什麼奇事。

  社論說,一九四九年以後內地排斥、扼殺傳統節日,不能不說是施政上的一項重大失誤。不少海外人士驚異於「文革」期間一些人可以「鬥父母」,可以「掘人祖宗山墳」,把一些歷史、文化名人的墳墓夷為平地,可以火燒寺廟、摧毀佛像,其實通通都「其來有自」,都與傳統節日文化的先被「摧毀」有關,「文革」終於令這些「反文化」行為嘗到惡果,付出慘重代價。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傳統節日,不是任何人可以「製造」出來的,就是權力再大的人也不可以。只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人民的共同認知、共同價值觀,才可以催生、締造出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且不會隨著政治、權力的更易而改變,中秋如此,端午、清明也如此。四九年以前中國人的國慶是十月十日,四九年以後是十月一日,但「八月十五豎中秋」、五月五日扒龍舟,這些日子不會改變。

  社論指出,相反,民族傳統節日還可以在反「文化侵略」中發揮其獨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國人管治香港一百五十年,其殖民管治不可謂不成功,但唯獨是傳統節日,除了一個耶穌誕,港人每逢五月初五要賽龍舟、吃糉子,清明重陽要拜山,中秋更非吃月餅不可,這是任何一個港督包括最「蠱惑」的肥彭也改變不了的。

  香港人當然不會在月餅中藏什麼反抗殖民統治的字條,但保留和重視這些節日,其實正正就是港人不會離棄自己國家民族和歷史文化的一種宣示和反映。

  社論說,事實是,多少年以來,這些傳統節日在某種程度上都幫了管治者的大忙,成了穩住社會、安定人心的一個重要環節;再頑皮的孩子、再叛逆的青少年,逢年過節還是要回家,還是要和家人一起「做節」,吃一角月餅、吃一頓團圓飯。這種社會、文化、倫常上的價值,是千金難買、也千古不易的。

  當然,一向聰明善變的香港人,近年在傳統節日上大動腦筋,推出了什麼金箔月餅、冰皮月餅以至鮑魚月餅,製作出了電動發光發聲的燈籠,令節日消費成了一大商機。內地節日假期未定,商機倒沒有放過,這也是港人對傳統節日「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大貢獻吧。

  同樣,對萬千海外遊子、僑民僑胞來說,蓮蓉月餅中那一角金黃的蛋黃,更是永遠不能忘卻的回憶。「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已勝千言萬語。

  據報道稱,國務院「法制辦」已在認真考慮紀寶成校長的建議,研究如何「運用傳統節日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那就期望明年中秋 之日,海峽兩岸三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