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吳儀主旨講話(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4 11:32:31  


  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電/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14日9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作為兩國元首的特別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對話。

  中國政府網報道,吳儀以“中國的發展道路”為題,在開幕式上致詞。她說,在美國的提議下,根據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達成的協議,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首次戰略經濟對話如期在北京舉行。這是中美經濟關係中的一件大事,兩國政府十分重視,各界人士也寄予厚望,國際社會高度重視。

  吳儀的主旨發言全文如下:

  多年來,我們在與美國朝野和社會各界交往中深深感到,一些美國朋友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僅知之不多,而且誤解不少,這不利於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利用首次對話的機會,向美國朋友介紹一下:這些年來中國究竟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為什麼要選擇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未來又如何走?特別希望讓世人知道中國的發展對世界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是一種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力量。我希望通過這次對話能使你們對中國有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認識,更加瞭解中國,增加我們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在簡短的發言中要講清楚中國發展道路問題,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講。

  一、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中國人民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慘痛的歷史和現實的巨大成就所作出的明智選擇。

  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與外來文化取長補短、相容並蓄的傳統。我們的祖先歷來強調"以和為貴"。歷史上,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始終強調親仁善鄰、和而不同。2000多年前,中國與周邊國家有使節往來、商品交易、文化交流,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1000多年前,中國對外交往海陸並重,盛況空前,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遠銷亞歐諸多國家;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艦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先進的農耕和手工藝技術,還有精美的產品和真誠的友誼。這樣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今天的中國必然選擇和平發展延續歷史,並融入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

  從19世紀80年代之後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到庚子之亂乃至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中國慘遭東西方列強的屠戮和極其野蠻的經濟掠奪;再加上封建腐敗和連年內亂,中國主權淪喪、生靈塗炭、國力衰弱、民不聊生。深重的災難、慘痛的事實使中華民族深知和平之珍貴、發展之重要。這樣的歷史實踐形成了中國人民渴望和平、企求安定的心理,堅定了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發展道路上艱辛探索,既經歷過成功的喜悅,也經受過失敗的挫折。從1978年開始,中國開啟了新的征程,從計畫轉向市場,從封閉轉向開放,從自成一體轉向融入經濟全球化,走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實踐充分證明,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正確的,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時代潮流。中國將沿著這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二、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致力於國內發展

  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它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願。

  (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具有發展中國家二元結構的典型特徵。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條件差距和人口資源分佈差距很大,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也很大。從城鄉差距看,2005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鄉收入差距為3.2∶1。從地區差距看,2005年,東中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4905元、11930元、9280元,比例為2.68∶1.28∶1;東中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2584元、8787元、8598 元,比例為1.46∶1.02∶1。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700美元,仍排在世界100位以後。改變中國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即使到2020年,按7%至8%的年均增長率計算,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 4500美元,這與1999年的上中等收入國家4900美元的平均水準仍有差距。認識中國發展狀況,不能僅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更需要瞭解中國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只有長期專注於發展,才能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二)中國人民生活僅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中國人民總體上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居民收入和消費水準總體上還較低。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務也不足。還有約1/4的人口沒有達到小康生活標準,主要集中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按中國的貧困標準計算,農村還有2300多萬貧困人口,剛脫貧的5000多萬人還處於不穩定狀況。如果按世界銀行的標準(每天消費不足1美元)計算,中國貧困人口將高達1.5億。此外,根據最新統計,全國還有8296萬殘疾人。

  (三)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遠未完成。目前,中國農業勞動力占全部就業比重仍遠遠高於工業化國家,也高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005年,全國城鄉就業人數為7.58億人。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的任務極其艱巨,預計未來20年農村還將轉移出3億人口。未來十幾年,中國每年將新增人口800萬至1000萬。而在現有經濟結構下,按經濟增長保持7%至 8%的速度計算,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和補充自然裁員1000多萬。目前,中國城市化水準低於世界平均值,預計到2010年可能達到47%。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必須致力於加快經濟發展,處理好已經和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逐步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

  (四)中國發展任務艱巨但前景樂觀。中國已經確定到2020年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然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這樣分階段相銜接的發展目標,是在綜合考慮中國實際的基礎上經過論證後確定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實現。1979年-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這種快速增長勢頭在未來15年還將繼續保持下去。中國具備著在一個較長時期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因為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居民儲蓄率保持較高水準,擁有豐富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改革開放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中國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中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國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一)堅持新的發展理念。中國將堅持科學發展,加快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努力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迴圈的集約型經濟增長,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中國人口眾多,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為擴大內需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把提高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作為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調整儲蓄和消費的關係,注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消費率;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擴大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更好地為城鄉居民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增強居民即期消費;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合理引導消費,穩定消費預期,促進消費持續較快增長。從長期來看,這將為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三)堅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雖高速增長,但經濟增長方式還屬於粗放型。中國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努力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將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支持在全方位、寬領域開放條件下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實行鼓勵和支援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推進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在技術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儘快使經濟發展轉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四)堅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農村發展滯後和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難點。中國將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對農村和農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中國將繼續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了西部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並提出相應的支持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

  (五)堅持立足國內解決好能源資源問題。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更是能源生產大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中國能源供給潛力仍然很大,煤炭探明儲量豐富,仍有可能發現新油氣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前景廣闊。中國將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原則,推進節能節水節約用地,積極發展迴圈經濟,加快企業以節能降耗為目的的技術改造,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節約型增長方式,形成節約型消費模式。中國主張加強能源資源消費國之間的合作,加強能源資源產出國和消費國的合作,共同維護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穩定,通過深化分工和互利貿易實現共贏。

  (六)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中國正處於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環境壓力加大。中國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也面臨高能耗、高排汙產業轉移的巨大風險。中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大保護生態環境力度,推廣清潔生產,加快環境科學進步,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強化外部監管,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中國編制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能耗和環境必須達到的指標,並制定了節能的中長期規劃。中國將積極開展國際環保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節能環保專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於2002年批准了《京都議定書》,主動承擔國際責任。

  (七)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廣泛領域。中國強調,要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前,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國將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和包容性,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四、中國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一)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的比重已經超過95%,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60%。同時,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必須繼續深化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要進一步完善經濟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完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要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將繼續推進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重組,鼓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機制。中國將進一步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完善資本、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改革價格形成機制,使利率、匯率、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價格真正以市場供求關係為基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中國正在制定物權法,強調國家、集體和私有財產依法實行平等保護。這對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財產制度至關重要。

  (二)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經濟已深深融入世界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和第三大進口國,已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環節。中國將繼續完善對外開放的法律政策體系,在符合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規範市場運行秩序,健全市場信用體系,改善市場監管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形成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中國將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擴大開放、鼓勵創新的需要。中國將認真履行自己承擔的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義務,加強同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制度和環境。中國將繼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中國嚴格信守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已經成為市場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清理並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貿易政策透明度不斷增強。WTO貿易政策審議機構公佈的評估報告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表現給予高度正面的評價。我們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願在溝通和減少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的分歧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將積極推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中國同多個國家和地區積極就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進行磋商和談判,率先推進雙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中國主張開放的地區合作,所有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不會歧視第三方,也不會構成新的貿易壁壘。中國將繼續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高度重視貿易順差問題,不斷擴大進口,努力減少貿易順差,促進進出口基本平衡。

  (三)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始終是中國改革發展的重大任務。這些年來,中國在國家領導制度、選舉制度、立法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監督制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化,保證人民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力。中國將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今後5年,中國將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法治型、責任型、服務型政府,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和微觀經濟運行的直接干預,加強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建立健全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重視國際人權公約在促進人權方面的積極作用。到2005年,中國已參加21項國際人權公約,並採取多種措施認真履行公約義務。

  最後,我要強調指出,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中國早就向世界宣佈,中國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強大了也永遠不稱霸。中國主張保持發展模式多樣性,主張推動各種發展模式優勢互補,這對於世界經濟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十分重要。中國的發展不會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一直發揮建設性作用,希望用改革的辦法完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我們認為,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能保持自己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