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謊言 中國20億美元援津巴布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8 07:54:48  


買個麵包10萬津元,打個車至少100萬津元,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一周之內上漲80%,津巴布韋正在經歷世界非戰爭時期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率之一。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電/“中國正在考慮向津巴布韋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美聯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西方大媒體近日突然爆炒起這件子虛烏有的事。自從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一直戴著“中國威脅論”有色眼鏡評述中非關係的西方媒體找到了一個“絕好的攻擊點”。 

  在西方眼中,津巴布韋是一個標準的“獨裁國家”,美國甚至稱之為“全球6個‘暴政前哨國家’之一”,中國將向津巴布韋提供20億美元的巨額貸款,也就自然成了“中國侵略性的非洲戰略”的一部分,對“當地惡劣的人權狀況毫無好處”,西方媒體甚至出現了“中國的貸款使一些好不容易擺脫了債務負擔的國家重新陷入債務危機”的奇談怪論。

  西方媒體熱炒所謂“20億美元交易”

  12月22日,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三大通訊社和德國之聲、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同時發佈了一條令西方“吃驚”的消息:津巴布韋正在與中國談判一項20億美元的交易。法新社援引辛巴威駐華大使穆茨萬格瓦的話說:“中國政府已準備提供給辛巴威政府20億美元貸款,以用於幫助津巴布韋抑制通貨膨脹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報導還稱,中國政府已任命了一名專案官員來全權負責此事。“德國之聲”報導說,美國和歐洲認為“津巴布韋的經濟已經徹底崩潰、無藥可救”,中國方面的援助有望幫助津巴布韋擺脫這種狀況。

  “美國之音”以“津巴布韋求援和中國非洲戰略”為題報導稱,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正處於內外交困,因此推行所謂的“看東方”政策,而“經濟急劇擴張的中國正在全世界尋求新的市場和資源,所以雙方一拍即合”。該報導還稱,中國的貸款使一些好不容易擺脫了債務負擔的國家重新陷入危機。報導援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科蘭茲克的話說:“中國在跟非洲國家的交往中面臨嚴重的問題。首先,中國的援助並不通過任何正常的援助機構,結果援助資金都下落不明。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特別是在非洲的自由派人士看來,中國在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方面跟其他援助國缺乏協調,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而且有可能破壞他們在改善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總之,中國對非洲的真誠援助讓他們一說,全成了不是。

  中國外交機構從未收到“20億美元貸款”的要求

  當《環球時報》記者向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館求證此事時,一位使館官員告訴記者,他們是在媒體報導後才知道所謂“20億美元貸款”的事,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可能。中國目前向津提供用於購買中國化肥、農藥和農機具的買方信貸,但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

  外交部一位官員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也是在看了報導之後才知道這件事的。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中方從來沒有收到過津方有關20億美元貸款的任何要求,更談不上任命一個什麼官員來討論和談判此事。

  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館有關人員還告訴記者,西方的消息來源於辛巴威當地媒體《先驅報》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同樣是這家媒體,11月27日曾報導說,中國最大的鋼鐵公司打算投資30億美元,以擁有辛巴威奇斯科鋼鐵公司60%的股份,投資計畫正等待津政府批准。然而,該報導立即遭到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寶山鋼鐵公司的否認,津國內對此也表示懷疑。駐津使館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稍具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津巴布韋一年的GDP也僅約45億美元,用30億美元的投資去獲取鋼鐵公司的股份,聽起來就很離譜。

  這麼離奇的一條消息,卻一下子被這麼多西方大媒體同時報導,明顯的破綻竟沒有人打個問號,也沒有人願意哪怕稍微花點時間向中國駐津使館求證一下。大家寧願以訛傳訛,這是不是有一點奇怪呢?

  “非洲菜籃子”陷入困境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位於非洲東南部的津巴布韋曾被稱為“非洲的糧倉和菜籃子”。當年的津巴布韋不僅玉米等糧食作物常年自給有餘,而且是南部非洲的主要玉米出口國;辛巴威還是非洲少數幾個能將牛肉輸出到歐洲的國家之一。另外,津的煙草有“黃金葉”之稱,是僅次於巴西和美國的第三大產煙國。津巴布韋自然條件的一個顯著缺陷是沒有石油、也沒有大的天然湖泊,因此能源貧乏,只有黃金等有色金屬較豐富。

  不過,現在的津巴布韋卻處於經濟的最低谷。買個麵包10萬津元,打個車至少100萬津元,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一周之內上漲80%,津巴布韋正在經歷世界非戰爭時期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率之一。根據津國家統計部門的資料,津通貨膨脹率一年來甚至罕見地超過了1000%。如此高的通貨膨脹使津巴布韋中央銀行都沒有能力印出那麼多的鈔票,曾想把部分印鈔工作外包給鄰國,但被以印鈔費須用硬通貨支付為由拒絕。與此同時,津巴布韋的失業率也高達60%,每天清晨5時,首都哈拉雷街頭到處是外出找工作的人。

  西方對津經濟困境負有責任

  很多西方批評者將這一切歸咎於津巴布韋政府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無償剝奪西方白人農場主的土地,嚇跑了國外投資者,只好印紙幣來填補財政赤字,因此引起了通貨膨脹。實際上,津巴布韋經濟陷入困境,除了津政府貨幣政策失當的原因外,西方也負有很大的責任。

  有專家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剛獨立時,津巴布韋政府吸取了一些非洲國家的教訓,不搞國有化,只搞國家參與,繼續重視和發揮外資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發展。1989年,津政府頒佈促進投資的政策和規定,當時津吸收外資高達35億美元,居非洲前列。

  不過,與其他非洲國家一樣,津巴布韋經濟結構呈典型的二元結構:西方白人控制著先進的礦業、製造業、農業,同非洲本地人落後的農業呈鮮明的對比,經濟上嚴重依賴外資和出口貿易,特別是占總人口1%的白人掌握著全國70%以上土地的狀況越來越受到民眾的抗議。因此,津政府最初出臺的土地改革政策,是在“有償”和“自願買賣”的原則下,從白人農場主手中購買土地,再分配給無地的退伍士兵和農民,由英國等提供土改資金支持。然而,1989年,英國以津政府不民主和缺乏透明為由,停止向津提供資金。此後,津土改政策逐漸趨於強硬。1996年,津政府規定在5年時間內,強征500萬公頃土地,分配給無地家庭。與此同時,英美也宣佈對津巴布韋進行制裁,對其停止了援助,並令其儘快償還外債,從而造成津外匯、燃油和電力的嚴重短缺,而廣大無地農民和退伍士兵多數不懂耕種技術,大量土地荒廢,他們的不滿情緒也隨著一蹶不振的經濟逐漸升溫,2000年終於導致津發生退伍士兵大規模強佔白人農場事件,導致外來資本撤走。從此,津巴布韋陷入了內部農業連年歉收、外部援助卻越來越少的惡性循環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津巴布韋問題專家陳玉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的制裁導致津債務劇增,暴發式的通貨膨脹正在毀壞正常的經濟運行體系,津政府進行調整的空間有限,短期內很難見到明顯的成效。

  中國的援助促進非洲人權

  西方媒體稱,中國政治經濟模式,只是對非洲那些“專制或民主不健全”的國家有吸引力。這純屬閉眼說瞎話。有調查表明,60%以上的非洲國家和民眾對中國抱有好感,同時卻對西方反感。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洛倫佐的看法比較客觀,他認為,中非接近,除了中國在物質與技術上對非洲的幫助之外,“非洲能從中國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一種認知的變化。非洲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非洲可以向這個世界貢獻些什麼,而不是僅從外部世界得到了什麼。這說明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已經將這一地區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都提高了,這是一件好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說,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援助總是附加人權、民主等一系列條件,以援助之名干涉別國內政,形成了一個“援助俱樂部”。不符合條件的,即使人民基本生活設施再差,它們也不會伸手幫助一下。它們認為,中國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援助,攪了它們的局。實際上,中國的援助,特別是在非洲國家的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大大改善了當地民主,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這本身就在促進當地的人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