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 日本很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06-12-29 09:15:39


南京大屠殺,日本承認否?
  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中日關係已走出寒冬,迎來暖春。”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璿12月25日在會見來訪的日本客人、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時做出了這樣的評價。26日,10名帶著“歷史重任”的日本客人來到北京參加首次中日歷史共同研究會,對中日之間2000年交往的歷史、近代不幸歷史以及戰後60年中日關係發展史進行研究和交流。對於這次有著特殊意義的研究會,日本政府、學者和媒體傳出了耐人尋味的不同聲音。

  安倍希望“安靜討論”

  日本首相安倍今年10月訪華時,與中國領導人就進行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達成了一致。日本共同社24日說,日本政府把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定位為“構築兩國信賴關係的基礎”,期待能以此促進兩國關係的改善。

  此間環球時報報導,這次擔任日方學者團主席的是北岡伸一,他曾任日本駐聯合國副大使,現為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其他學者也都是中國歷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亞洲歷史以及中日關係、國際關係等方面的專家。安倍在本月18日曾對北岡伸一說:“希望學者能以自己的見識,在安靜的氣氛中討論歷史,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對兩國來說都是件好事。”日本官房長官鹽崎恭久也曾強調,“這次共同研究以促進相互理解為目的,雙方能進行公開的討論,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日媒體有的潑冷水

  與政府的期待不同,日本媒體在關注的同時表現出了懷疑。19日《朝日新聞》的相關報導題為《日中歷史認識的鴻溝能否填平》,文章認為,雙方意見要達成一致恐怕極為困難,為使兩國國民的認識一點點接近,需要耐心和長期的努力。24日《讀賣新聞》發表的社論是《日中的相互理解能否深化》,認為“與中國體制上的差異”是共同研究難以順利進行的障礙之一,並堅持從前的論調,希望中國改變“把歷史問題當作一張外交牌”的做法。社論還說,對於“共同研究”的期待不能過於樂觀,但值得密切關注。共同社24日說,開展歷史共同研究雖反映出日中關係有所改善,但中國指責日本國記憶體在“歪曲歷史的動向”,日本則主張“對歷史可有多種解釋”。

  26日的《產經新聞》甚至潑出冷水,表示“完全不抱幻想”,認為雙方的學術環境不同,在歷史認識上差異巨大,縮小這種差距幾近幻想,“中國學者代表國家,日本學者說個人見解,結果就是大家各說各的”。還有媒體提到,在這次共同研究中,日方強調希望進行“脫離感情的、純學術性的實證研究”。

  日學者認為時間寶貴

  “這是一項不輕鬆的工作,但也不必完全悲觀。”日方主席北岡這樣回應一些日本媒體的冷嘲熱諷。北岡近日在外務省的記者會上說:“我們並不急於讓歷史認識上的差異達到一致。問題是片面的印象不斷膨脹而偏離事實,我們最關心的是,通過學術探討的積累,儘量縮小一些差異。”日方似乎更關注這種共同研究本身的意義,認為能坐下來開誠佈公地談就是新進展。

  日方幾位與會學者臨行前接受了《環球時報》駐日本記者的採訪。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表示,亞洲各國大都以本國為中心描述歷史,他個人希望這次共同研究有助於中日兩國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重新書寫東亞以及亞洲共同歷史。築波大學教授波多野澄雄說,共同研究的時間寶貴,不大可能做新的研究,如果能把以往兩國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交流,並就史料的分析方法等進行探討,就是很有意義的。他希望這次歷史研究的成果對今後日本的教科書起到參考作用。

  日媒體應有歷史眼光

  一位旅居日本10多年的朋友2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在日本媒體圈子裏有很多朋友,但多年的感覺就是,有些媒體在中日歷史問題上,老是拘泥于南京大屠殺到底殺了多少中國人,盧溝橋事變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開第一槍等等這些細節上。這是很荒謬的!南京大屠殺因為少1個人不是30萬人就能抹殺嗎?這不是少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承認不承認的問題。日本媒體為什麼就不想想,日本軍隊為什麼會跑到中國的領土上?

  這位朋友一直從事中日兩國的友好溝通,他想提醒日本媒體,千萬不要忘記在中日2000年的歷史交往中,友好交往占主流。研究歷史,就要有歷史眼光,日本媒體顯示出一些人在歷史問題上,沒有寬大的胸懷,寬闊的視野,非常小氣。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還沒引起韓國媒體的太多關注。韓國一家網路媒體刊登了駐東京記者發回的報導,認為共同研究是“為減少中日歷史解釋差異”。有分析人士認為,像歷史教科書問題等涉及到韓國方面時,韓國媒體有關中國立場的報導就會很多,但可以說,在對日歷史問題上,中韓結成了統一陣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