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權威部門“自我辟謠”,權威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6-19 14:08:21


  此前媒體報道說:“衛生部工作人員表示,我國目前2200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標準的只占總數的近四成,這也就意味著有六成食品添加劑無法檢測”。然而,6月17日,衛生部召開食品安全工作進展情況通報會,會上說,“實際上,2300多種添加劑從產品本身檢測來說,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對照,都是有檢測方法的。”但是仍舊讓人不明白的是,4月22日,衛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第1~5批匯總)》中,顯示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共47種,食品中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共22種,合計69種。其中有37種均在檢測方法一欄中顯示“無”或者空白,占總名單數的54%,接近六成。

  誠然,衛生部權威人士出面解疑釋惑,有助於消除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無法檢測”的誤讀和擔憂,達到“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的宣傳效果。不過,這種在輿論強烈質疑、政府公信“很受傷”之後的“自我辟謠”,似乎不足以答疑。更何況,這類辟謠語焉不詳、數據混亂。而且根據輿論傳播“先入為主”的規律,人們在接受信息時,總是更傾向於相信第一次聽說的情況,而對“後續”的信息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和質疑。

  公眾對信息公開的要求是時效性、完整性和權威性,而公開透明的本質和靈魂就在於及時把握公眾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知情權,達到解疑釋惑、消除誤解和矛盾的效果。信息公開不是說書講故事,不必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吊公眾的胃口,應當力爭在沒有保密必要的情況下,盡量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食品添加劑而言,同屬衛生部的“內部人員”,有人說“無法檢測”,有人說“有檢測方法”,前後矛盾,自我“辟謠”,這猶如統計數據的朝令夕改,會讓公眾無所適從,更有損政府的誠信與權威。

  不當信息能夠糾正,但政府公信力的失而複得卻並非易事。希望政府部門能從“六成添加劑無法檢測”的風波中吸取經驗教訓,確保向公眾發布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完整性和權威性。(時間:6月19日 來源:半島都市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