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複旦交大搶生源到底為哪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4 15:04:43  


  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的生源爭奪戰硝煙正起,相互間均嚴斥對方干擾自己招生“預錄取”。其間使陰招、下絆子的手段,令人嘆為觀止。媒體口風一致認為這種現象極其不正常,需要有關部門出手嚴辦。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學校招生亂鬥之下,考生利益何以維護。其實,如果我們深入探析當下國內高校主動投身生源大戰的原因,便可理解這實際是招生制度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形勢發展快於制度規範的必然產物。因此,唯有繼續推進招生制度改革,用更靈活的機制來平衡雙方利益,才可能化解亂象,避免未來產生更大麻煩。

  客觀上,高校搶生源的原因既在於學校謀求收入,也在於力求良性循環的動機,是學校間競爭的必然結果。一方面,無論教育是不是產業化,一個高校沒有足夠的學生,缺少充足的學費收入注定活不下去。所以,國內高校搶生源,有維護招生指標所鏈接的收入動機。只是,當下名牌大學尚屬賣方市場,惟有通過承諾“預錄取”的手段來吸引學生。在國外則早已有通過學費打折來搶生源的例子出現。另一方面,搶生源也有提升學校聲望的考慮。畢竟,能錄取高分考生的學校才是有聲望的名牌。而學校牌子亮了,也就有了提高價碼的本錢,就可以去“挖墻腳”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就可搞改擴建、新校區……就可以實現從簡單再生產到擴大再生產。因此,搶到足夠多的好苗子,既有短期經濟利益和社會聲譽,又可以支持學校實現長遠發展目標,一箭雙雕。 

  儘管“預錄取”對學校來說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但對考生的利益來說卻有很大風險。預錄取現象的存在暴露了現有招生制度存在短板。在當前階段,高考分數是一個具有相當公信力的參考指標,各個高校依據高考分數招錄考生。為了搶生源,預先下定,才搞出“預錄取”這樣的把戲,這也因此成為高考招生制度中的“灰色地帶”。就“預錄取”本質而言,不過是高校和目標考生之間的私人協議,不具有任何約束力。雖然執行中多平安無事,但畢竟學校、考生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力量嚴重不對等,也不符合國家公開招考的政策。而且,一旦出現閃失,預錄取協議失效,考生的權益將無從保證。無論高校還是考生,都需要政策制定者拿出更有彈性的招錄方式———前者為獲得更多的“掐尖兒”機會,後者則需要更充分地保障與維護自己的權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