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健品戴帽戲法何時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2 17:43:40  


  國家食藥監局下發的內部通知中,明明有13家螺旋藻生產企業產品“不合格”,隔不久對外公布抽檢結果,卻只剩下一家產品不合格。這究竟怎麼回事?

  按國家食藥監局的解釋,原因是首次檢測列出的“問題產品”只是“可疑待查的產品”。但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這與“藍帽”產品(即保健食品)的審批、監管環節存在漏洞密切相關。首次檢測結果被曝光後,多家涉事企業進京“公關”。業內人士稱,國家食藥監局集審判、標準、檢測等權力於一身,不易做到權責對等。

  這無非又是“誰來監督監管者”的問題。監管部門掌握企業生殺大權,卻缺乏嚴格的權力監督,難免會留下尋租空間。企業獲悉產品被曝光,試圖尋找途徑游說,也是正常反應。關鍵是,這種游說是否合理,越過法律邊界的收買行為會不會遭到懲罰。倘若監管者敢拿好處,又不會受到懲處,相關幕後交易就會越來越猖獗。監管者甚至可能有意放出“信號”,坐等企業“投懷送抱”。

  在這起事件中,監管部門或檢測機構是否拿了企業好處,暫且不論。因為結論如何,都不影響相關監管部門權力過大這一事實,而權力一旦不受制約就會產生腐敗。以藍帽產品為例,照理這是經審批認證的,應該讓人放心。可市場上形形色色經審批認證的保健品,有多少值得信賴?如這次同時被通報“內容物欺詐”的魚油產品,市場狀況同樣令人觸目驚心。部分魚油產品除DHA含量偏低外,一些廠家還“經常使用回收的明膠殘渣做原料”。試問,這種產品是怎麼通過藍帽認證的?

  令人生疑,藍帽怎麼會成了某些人的利益來源?報道稱,這一審批制度背後存在以代理機構為中介的灰色甚至非法利益鏈條現象,他們編材料、賣批文、賄評委,使藍帽審批之門洞開。當權力成為違法企業的保護傘,“帽子”自然也就成了假冒偽劣的遮羞布。類似這種戴帽戲法,人們見得還少嗎?從泛濫一時的“省優”“部優”,到前幾年倒掉的“牙防組”,處處可見這種權錢交易的魅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