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最大的腐敗”理應受到最嚴厲懲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6 13:28:46  


  關於統計數據造假,有個經典案例:2011年7月下旬,全國各省區市相繼公布上半年的GDP數據,記者統計數據後發現,31個省份公布的GDP總和約23.03萬億,比國家統計局的全國數據20.45萬億多出了2.58萬億左右,再次出現“1+1>2”的離奇效果。統計數據造假風氣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馬建堂說“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並非誇張之語。作為研究和制訂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據,統計數據一旦造假,就有可能導致國家政策發生嚴重的偏離,誤國誤民。更重要的是,數據造假也從根本上動搖了政府的公信力。“被中產”、“被平均”、“被脫貧”的語境下,有論者指出,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原因在於政府沒有做好表率,可謂一語中的。

  當下數據造假之風盛行,很大程度上是人為操縱的結果。不難發現,幾乎每個造假數據的背後,都有一條清晰可見的權衡利弊的軌跡。換句話說,數據造假往往不被視為一種執政污點,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一旦造假被現行評價機制所鼓勵,官員和地方政府可以從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和政績,數據造假就有可能由潛規則上升為顯規則,甚至成為上下之間心照不宣的詭異共識。

  身為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公開場合曾四次提到“數據造假”的問題,痛心疾首之餘,也讓公眾看到了一個官員自曝其醜的勇氣。但我並不認為數據造假僅僅是統計局的問題。正如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員袁鋼明所說,“地方統計局是小兵一個,沒有自主權”,很多權力部門都在統計局之上,各級統計局歸相應的政府管,要跟政府保持一致,所以數據造假情況難以避免。

  所以,杜絕數據造假,首先得從體制上保持統計局的獨立性,減少和避免權力的干預。更重要的是,要從制度上加大數據造假的懲處力度。民間有言,“吹牛不上稅”,說的就是信用成本太低的問題。為什麼“這種現象太普遍了,調研時就能看到”,甚至有些數據造假已經到了滑天下之大稽的程度,仍然得不到重視和糾偏?根源就在於風險成本太低,甚至是無風險的,這無異於是對造假的一種縱容甚至鼓勵。(時間:4月16日 來源: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