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首長拍腦袋”到民主決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0 12:52:04  


青島園林工人在街頭種樹
  最近,有幾起跟公共決策有關的事件影響較大。一是青島的退坪種樹;二是福建泉州港的試圖改名。青島退坪種樹,擬投入不菲的資金,且已在進行當中。泉州港的改名,在遭遇質疑後,已被叫停。

  這兩起事件,儘管背景大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處——當地政府試圖制定或實施的公共決策,遭遇民意的反彈,且置相關政府部門於尷尬之中。如在青島,一些市民以各種方式向政府提出質詢;在泉州,當地民眾則將一個千年古港的意圖更名定性為“瞎折騰”。

  看起來,政府的相關決策不僅沒有贏得民眾的支持,反而引來不少的反對意見。而在如此表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一些政府決策行為既沒有做到科學化,也沒能做到民主化。決策程序難言規範,這給決策執行階段的不順埋下了伏筆。

  這兩起事件均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思考,一者是在技術層面(其中也包含了價值判斷)。比如,青島退坪種樹本身是不是合適,泉州港改名是利大還是弊大——如果決策的科學性強,就說明青島理當退坪種樹,泉州港理當更名;二者是在程序層面,不管青島該不該種樹,泉州港該不該更名,兩個地方的決策,至少沒能很好地展現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化。

  公共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不是什麼新提法。可是,在我們的社會現實當中,非民主、非科學的決策至今仍不鮮見。有時候,政府部門,特別是一些主要領導習慣於“拍腦袋”,決策缺乏民主基礎和科學依據,或許出發點並不差,但其結果往往不能令民眾滿意;有時候,決策過程很粗放,政府官員說了算,根本不聽取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意見,結果在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