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教育慈善”遇冷,與愛心無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5 16:23:54  


  “發出去1000多份邀請函,卻沒有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肯回應我們。”日前,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貴州省教育廳下屬的教育發展基金會負責人這樣說。

  1000多份邀請函與零捐助,訴求與回饋之間竟然發生如此之大的反差,確實讓人不是滋味。不過,勸募遇冷,似乎也沒必要急著呼喚愛心,更不能簡單地把“零捐助”歸咎於“郭美美事件”。畢竟,愛心捐助是一種相對比較複雜的社會互動,任何簡單化的歸因都失之草率。

  社會公眾為何沒有積極回應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的勸募邀請?一種可能是基金會勸募方式的可接受性比較差,既簡單,又粗放。

  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公眾對於時下慈善機構的運行依然缺乏信心。儘管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一再宣稱,要實行“零提留管理,全透明運行”,不過,僅僅口頭上的保證並不能消釋公眾的擔憂。在信息高度壟斷、公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社會公眾還很難監督慈善機構的資金運行情況。

  此外,發展貴州的教育事業,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也未必總是想著從企業和社會募捐。儘管來自民間的愛心確實可能不無裨益,但捐助並不能替代政府的教育投入。必須明確的是,在教育經費保障的問題上,政府才是第一責任人。教育資源的均衡、民眾貧困的治理,政府責無旁貸。民間愛心的作用,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救濟。

  貴州全省853萬全日制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達400多萬人。這樣一個比例確實讓人心痛,也迫切需要各方伸出援手。但是,根本之計,還在於政府責任的兌現,即必須改變目前這種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

  要之,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不該坐等企業上門捐款,更不應該抱怨社會公眾缺乏愛心,而是應該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從具體的項目做起,讓社會公眾感受到其改善、發展貴州教育事業的誠意。即便是其正在開展的教育系統愛心捐助活動,也應該尊重民眾的意願,要想辦法讓人家自覺自願地捐款,而不是依然堅持以往的刻板模式。(時間:10月25日 來源: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