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公民麻木 社會救助站為何難以雪中送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3 16:40:13  


  11月15日,貴州畢節最低氣溫6℃。當夜,細雨蕭瑟。次日清晨,5名身份不詳的男童,被發現死於貴州省畢節市城區一處垃圾箱內。貴州省市警方已展開調查。截至發稿,官方尚未披露死者具體身份及死因。據初步分析,5個小孩可能是躲進垃圾箱避寒窒息“悶死”。

  這樣的悲愴讓人內心凜然。當我們在暖氣盈盈的屋子裡“吃著火鍋唱著歌”,2012年冬夜的屋外果真是“路有凍死骨”。據目擊者稱5名流浪兒童均是男孩,最大的大概十三歲,最小的約七歲;又據到過現場的目擊者描述,事發垃圾箱旁邊是一個拆遷工地,“孩子們在拆遷工地圍墻裡面,用一些寫有廣告語的塑料篷布、水泥磚和三合板圍起來,並在裡面住了好幾天”。在很多人糾結著兒童奶粉是國產還是進口、學前班是公辦還是國際學校的時候——他們的童年,是黑色幽默中的“困難模式”,在喧嘩的城市流浪謀生,在懵懂的社會自生自滅。

  “北風卷地白草折”。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時節,為什麼他們只能選擇依靠著垃圾箱“取暖”?這個問題指向三個層面:於公權救濟而言,城市救助站或緊急避難場所哪裡去了?前幾日,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民政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實現城市街面無流浪兒童的目標,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已經提前半年實現了目標,多措並舉解決流浪兒童回家面臨的入學、心裡矯治等問題。那麼,疑似被凍死的這5名少年,何以能“組團”流浪在城市而不為職能部門所“關注”?即便解救回家有困難,寒冷天氣下主動告知避寒救濟渠道,是難於上青天的權力作為嗎?

  於社會救助團體而言,扶危濟困的紅會等組織為何難以雪中送炭?這些天,嚴寒繼續襲擊歐洲,部分地區出現歷史最低氣溫,歐洲多國確認致死200人以上。在美國,忙於收拾“桑迪”殘局的地方政府應急部門和正與紅會合作,在災區搭建可供取暖的避難所。那麼,面對我們的嚴寒天氣與急速降溫的氣候現狀,為什麼不能多一點未雨綢繆、為什麼不能警覺於歐洲的困境而防患未然?當我們的官版慈善組織習慣於“捐給陝西大國企及老幹部局萬輛自行車”等錦上添花時,能不能真正對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多一些雪中送炭的悲憫與仁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