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抄襲剽竊意味著學術生命的終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6 11:54:17


  據報道,於艶茹在北大攻讀博士期間在中文核心期刊《國際新聞界》發表的文章涉嫌大幅抄襲,這件事在各大媒體上受到許多關注。

  除去外界看熱鬧的議論和冷嘲熱諷,也有人疑惑,過去有些人就是通過“翻譯作品”當上了教授,翻譯究竟算不算抄襲呢?筆者經常聽聞一些研究生、青年學者在私下熱議“現在如何認定抄襲”、“查重軟件的原理是什麼”,不禁要反問:抄沒抄,自己心裡不清楚嗎?此事真正應該觸動的是學界內部的自省、自淨。

  從報道的情況看,於艶茹做得相當隱蔽。其一,從英文翻譯成中文,保證沒有一個“字”寫得一樣,任何軟件都查不出來。其二,原作發表在國外歷史學專業期刊,抄襲文發在中國的新聞傳播學期刊,跨兩個學科、兩個學術語境。其三,原作發表於1984年,抄襲文則發表於2013年,間隔很遠。做到這種程度,還是發表不到一年就被發現了。

  即使沒有被發現,也是可悲的事。一個學者,一旦把向著前方開拓新知的心態轉了向,心態從求知的躍躍欲試變為僥幸,把聰明才智都花到如何剽竊並躲避查重上去了,不論什麼原因,都是在飲鴆止渴,無異於“學術自殺”。早在被揭發之前,他的心思已經對創作的熱情、勇氣、自信關閉了。

  中國的現代學術起步較晚,對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講究經歷著一個逐漸嚴格的過程。誠然早年有一些學術販子每每擦著底線,走著灰色地帶,混到了今天。可是,一次次被曝光的學術不端事件說明,底線已經不斷地提升上來,過去的底線低於如今的底線。那些站不住腳的成果曾經換取過少得可憐的利益,追責卻是無期限的,對不端行為的批判也遠遠超過以不端換得的利益,這一點都不冤枉。總是探著底線而不是盯住前沿做學術的人盡早改行為幸。

  真正的學者,不斷學習、探究、產出新作品還忙不過來,哪有閑工夫鑽研作假的技巧。我們的學術事業還遠遠不夠繁榮,可是一種懶惰的、不嚴肅的傾向卻已經滋生起來,好像學術研究已變成了一個計算問題,或者一份為稻粱謀的職業,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腦力、體力而不是火熱的心靈,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不是殫精竭慮地創作。

  學術生命只能在創新中存活,學術職業非常不同於幾乎所有其他職業。它為全人類產出知識,雖然知識帶來財富,但學者本身只占有很少部分,大部分的光和熱如同公益一般彌散在社會,所以它不是一份從個人經濟收益上看劃得來的工作。和其他行業相比,學術界無情地低估那些僅達到合格、普通、一般化的平庸作品的價值,而強烈褒獎最傑出、新穎、突破性的創造。學術的成果也不同於任何速朽的物品,它一旦進入知識演進的行列,就以被後人認可為“墊腳石”的方式成為“永恒”進步的一部分。一個真正的學者的最大擔心是自己做不出哪怕一小步足以推動、改變人類文明的創造性貢獻,或者說,他探索了一生,然後就被世人遺忘了。學術生涯的最大價值往往在身後兌現,現世可得的福利與之相比微不足道。於是學者極端珍惜聲譽、愛惜羽毛。永不停息地創作,不斷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也請求被人超越,這就是學者選擇的命運和特有的赤子之心。

  別看法律、行政、輿論上的譴責、抵制、處理好像都輕描淡寫,對一個假學者最大懲罰是他將自己困在一個沒有多少油水可撈的艱苦行當裡蹉跎了人生。(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陸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