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對學術不誠信者就應該“示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6 14:49:00


  8月17日,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刊發公告,認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於艶茹的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嚴重抄襲”國外學者的論文,輿論為此一片嘩然。北大歷史系對此回應稱,將立即組織有關專家對於艶茹的博士答辯論文重新進行核查,如果確認論文抄襲,將根據學校有關規定進行處理。目前,於艶茹所在的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尚未做出回應。

  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和各高校打擊學術不端的力度逐年加大,懲治學術造假的措施也逐漸增多,但高校師生涉嫌學術不端的醜聞仍頻頻被曝光。此次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國際新聞界》罕見地對學術不誠信者“示眾”,贏得了輿論一片好評。這種“零容忍”態度,既表明了學術機構希望激濁揚清的決心,也給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樹立了新典範。

  學術不端痼疾之所以難以革除,背後的原因有很多。首要原因是,中國當前的學術評價機制過於陳舊,雖有改革,但本質上未擺脫“教育GDP主義”。高校過分追求科研成果,使得一些學者為發論文而突破底線,不惜鋌而走險;與此同時,在當前這種機制下,學者與其所在的高校或科研機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相關責任方在處理學術不端醜聞時態度曖昧,也在客觀上縱容了造假者。

  其次,獨立的學術監察機制闕如,也是學術界尚未解決的難題。雖然教育部設有學風建設委員會,還推出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但是學風委並沒有調查處理的權力,而“學術規範指南”也非正式制度,缺乏剛性約束力。大多數學術不端事件,目前都是由學者所在高校學術規範委員會等進行調查,並由高校行政部門做出處罰。“自審自查”的公正性難免備受爭議,效率難免過低。

  在於艶茹抄襲事件中,學術期刊站出來勇於披露抄襲事實,反思自身責任並向公眾致歉,對相關責任主體嚴厲追責,這種“零容忍”的態度值得點贊。但從媒體報道來看,於艶茹的抄襲事實被發現純屬偶然,這說明我們在發現和甄別學術不端現象時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學術亂象,應該盡快建立一套公正公開的“發現、核實、公示、處理”機制,讓學術監督成為常態。

  事實上,其他國家懲治學術不端亂象時,普遍採取的都是“零容忍”態度。比如,韓國首爾大學2005年發現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涉嫌造假,第一時間向全世界曝光;再比如,今年8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發生與再生科學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樹,因為捲入論文造假醜聞,迫於巨大壓力而自殺。《國際新聞界》此次的“零容忍”,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與國際接軌”。

  對學術與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對學術品格的堅守與推崇,關乎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榮耀與聲譽。在中國學術反腐和學術打假已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每一例學術不端醜聞,都應成為倒逼相關各方不斷改革的契機。唯有用改革挖掉滋生學術不端亂象的土壤,中國才有可能從“論文大國”真正走向“科研大國”“科研強國”。(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王鑫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