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搶金潮”折射理財焦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6 20:34:55  


  這幾天,很多人都在討論“五一”小長假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周”。類似“大陸客湧港狂掃黃金”的大標題屢屢登上媒體的醒目位置,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同步上演黃金斷貨“戲碼”,甚至有金店還要採取排隊登記領號的方法來“限購”。

  針對“買黃金猶如買白菜”的狀況,有專家直言,這股熱得有些發燙的“搶金潮”其實與“錢多”不無關係。

  事實上,所謂“錢多惹的禍”並非只有這一次,之前的炒蒜、炒姜、炒石頭等同樣“瘋狂”。不難發現,老百姓瘋搶黃金背後再度折射出國內民間投資渠道狹窄、優質理財品種缺乏的現狀。

“貶值”焦慮

  此番“搶金潮”始於4月中下旬,原本高居不下的國際金價突然暴挫,短短幾天就下跌超過10%,一大批美國投行也開始頻繁鼓吹“十年黃金牛市破滅論”,聯手做空套利。

  意想不到的是,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此時反而大手買進,更有一大批中國大媽擠爆金店。這是一個被廣泛援引的數據:內地民眾10天之內搶購黃金實物逾300噸。不少網民戲稱“中國大媽擊退華爾街大鰐”。

  這雖然是一個頗為吸引眼球的說法,但其實不必太當真。“大鰐”利用期貨工具投機,追求快進快出的短期利潤,而大多數中國大媽的想法並不在這個層面上。“之前我也沒怎麼關心黃金價格到底有多高,但周邊的人都在議論說最近跌了很多,價格有多划算,我才動了心。”就在這個“五一”假期的前幾天,家住上海市普陀區的李大媽和自己的兒子特意去香港買了一對金鐲子和幾根金條回來。她告訴記者,“金鐲子是兒子結婚要用的東西,而金條反正可以用來"壓箱底"。”顯然,至少李大媽並沒有想過炒金獲利,她更想要“保值”。

  是的,時下越來越多人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手中的錢不貶值。

  中國市場始終不缺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到91.74萬億元。這意味著社會閑散資金相當可觀。但現實的狀況是,存銀行,利率很少跑贏通脹速度;進樓市,正遇“限購”等宏觀調控措施;股市又遲遲不脫離“熊態”;各種理財產品更叫人眼花繚亂……於是,黃金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最能夠保值增值的一個投資工具”。最近幾年,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黃金進口國。黃金價格稍有回落,刺激了本已“潛伏”的購買欲,瘋狂搶購顯得順理成章。 

保值“褪色”

  然而,黃金真的能擔當保值的重任嗎?

  資料顯示,自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鈎後,1980年一度達到當時的階段性最高價每盎司852美元,隨後卻迎來20年熊市,黃金出現長時間的價格回歸。直到2000年,金價再度一路走高,從每盎司近300美元飈到不久前的接近1900美元。

  事實上,黃金價格的長期趨勢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情況,特別是美元價格息息相關,拉長時間跨度,金價的波動並不小。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就公開表示,投資黃金的收益,與股票和房地產相比,所起到的保值增值作用不會強多少。

  至於這兩天被“搶”的黃金中,相當一部分只是金飾品,屬於消費品,根本不具備投資功能。即使是帶有一定投資性質的金條,也不要忘了一句話,即所謂“金市有風險”。而如果看期貨黃金,“紙黃金”領域,伴隨著黃金交易的發展和衍生投資品的增多,黃金投資的風險就更大了,隨時會和普通商品一樣出現劇烈價格波動。因此,許多專家都明確指出,老百姓要對“投資黃金”做出充分的風險評估,千萬不要以為它是鐵打的保值增值的工具,尤其是“紙黃金”不可提取黃金實物,黃金期貨則需要一定的期貨金融知識,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

拓寬“錢途”

  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的回報率太低甚至縮水,但又找不到合適的保值增值渠道。“搶金潮”無疑折射出國內缺乏優質投資渠道的現狀。“以前一旦出現貨幣貶值的狀態或可能性,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去持有黃金這種"安全資產"以規避風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表示,今天人們對於財富管理“安全性”的要求,比過去金本位時代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但目前國內優質投資渠道依然狹窄,大眾對安全資產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於是,金價出現波動,實物黃金成為老百姓避險資金的蓄水池。他建議,應當加快中國“安全資產”的市場環境建設,比如推進中國債券市場健康成熟的發展等。

  春華資本集團董事長胡祖六則指出,我國應該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體系,短期、中期、長期的產品相結合,讓包括普通百姓在內的投資者可以靈活選擇。可以想見的是,拓寬更多優質的投資“錢途”,不但能吸引民間購買力,加速內需市場的擴容,另一方面也將提供出更多投資機遇,盤活社會閑散資金,讓“老百姓錢袋子不再輕易縮水”。(時間:5月5日 來源:文匯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