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詩減負,別減去了孩子的精氣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8 21:17:30


  以減負的名義為教材瘦身,看似名正言順,也不無政治正確,但顯得莽撞甚至過於顢頇,有為減而減之嫌。比如小學一年級第一册語文課本,居然删去了《尋隱者不遇》、《登鸛鵲樓》、《夜宿山寺》等8篇古詩。“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試問,像這樣的古詩形如大白話,充滿意境和哲理,對孩子來說,背誦絕非難事,真有必要删除嗎?

  中小學生確實需要減負,但減負不能一窩蜂,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隨意減。該減的減,不該減的也減,語文教材確實瘦了,會不會缺少精氣神?如果減得面目全非,就可能減去傳統文化的魂。

  有學者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始終為國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此言不虛!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揚棄,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孩子早一點接觸絕非壞事。坊間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小學生多背誦一些唐詩宋詞元曲,既可提升才識,也可充實內涵。

  上海語文教材瘦身消息傳出後,有網友感嘆,“長大了,我才後悔小時候沒多背幾篇古文。”相信這不是一個人的心聲。我們身邊乃至我們自己身上,都能找出不少痛悔的教訓。正因為國學根底淺,寫起文章來幹癟無知;也正因為未受到足夠充分的優秀傳統文化熏染,有時常常覺得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古人說得好,“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我們今天又多少能做到常讀書、讀好書,與優秀傳統文化為伴?

  網上曾經流行民國時代小學生的作文,讓今天我們這些成人汗顔不已。姑且舉一例,《春郊游記》雲: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餘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雲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這樣的文章,稍微瀏覽,無論“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炊煙四起,紅輪欲墜”,還是“遍地紅花雜綠葉,夜來風雨洗春嬌,可為斯咏也”,是否覺得寥寥幾筆就意境頓出,雋永悠長?是否想到了“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人家”、“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高明白描?試問,今天的小學生有幾個有寫出這樣的短文?這是誰的原因?

  掌握國學,並非僅是背誦一些古文,而是理解蘊含其中的精神。從“民為貴、君為輕”我們能讀懂什麼?從“先天性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學會了什麼?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們又明白了什麼……一提起國學,有人就覺得像老太婆的裹腳布那麼臭長,還覺得不合時宜,甚至充滿警惕,難道想從傳統裡找到救國之道?其實,國學並不可怕也不可厭,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時代無論怎麼變化,我們都無法擺脫這個文化胎記。(來源:深圳商報 作者:王石川)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