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穹頂之下 並非柴靜的“私人恩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1:51:33


大霧籠罩在北京上空,央視新址大樓只能看到一個模糊輪廓。
  2月28日,長達103分鐘的公益作品《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將“霧霾”這個詞,又拽到公衆眼前。“霧霾”一詞搜索量趨勢圖曲綫,在這天陡然上升。

  片子中,離開熒幕一年的前央視記者柴靜,穿著一襲白色上衣和舊牛仔褲,做了一場演講。她將“霧霾是什麼?”“它從哪里來?”“我們怎麼辦?”這些科學性極強的問題,用娓娓道來的風格,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公衆。

  24小時之內,這部對霧霾刨根究底的片子,全網播放量破億。柴靜說,這是她跟霧霾的一場“私人恩怨”。有了女兒之後,她意識到這個脆弱的生命要由她來負責。以一個母親的立場,加上一名調查記者的素養,有了這部柴靜所說的,“計劃外的片子”。

  但是穹頂之下,不只有柴靜一人。

環保組織網站被擠爆

  3月1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媒體見面會上說,他看完了《穹頂之下》,並發短信對柴靜表示了感謝,感謝她喚起了公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公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網絡發言上。位於北京的環保組織公衆環境研究中心對此有更直觀的感受——他們一款手機應用在一擁而入的訪問請求面前幾乎要崩潰了。

  視頻裡,柴靜提到了一個公開企業排污信息的手機應用——污染地圖。她告訴大家,看到超標排放廢氣的企業,可以舉報。當天下午,“污染地圖”官方微博發文稱,由於下載量加大、數據庫運行緩慢,該手機應用已經無法正常運行。

  網民的熱情讓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始料未及。從2014年6月上綫至柴靜調查播出前夕,“污染地圖”的下載量在五萬左右。但從2月28日起,下載量迎來了“井噴”,光iOS系統下載量就超過20萬。馬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污染地圖”“罷工”時,網友給予了這款應用極大的耐心,他們留言說,沒關系,我們等。“這也說明公衆強烈地希望能做些什麼。”

  同樣刷了一回存在感的是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在柴靜的調查片中,自然之友貢獻了一段動畫,告訴公衆,面對霧霾,他們能夠採取哪些行動,比如少開車,比如看到環境不友好行為撥打投訴電話12369進行舉報。

  自然之友網站的服務器也沒招架住大量湧入的訪問請求——它宕機了。網民們想報名成為自然之友的志願者,由於人數過多,報名鏈接一度無法打開。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說,片子播出後,他和他的同事收到來自各界的信息,被片子打動的人表示,他們想成為“環保行動派”。

公衆行動帶來“改變的力量”

  實際上,自然之友已經推出了一個叫作“藍天實驗室”的項目,這不是一個實體的實驗室,沒有需要專業知識才能理解的科學定理,它更想強調的是有趣和互動。在自然之友的官方介紹裡,這是一種“面向公衆免費開放的大氣污染檢測和霧霾應對方法開發的創新行動方式”。

  “我們都知道霧霾不好,但是面對霧霾,大家普遍有一種無力感,甚至是抱怨。我們就想,能不能做些什麼,讓不得不面對霧霾的這些人,和霧霾科學、積極地相處。”張伯駒說。

  藍天實驗室裡集合了青年科學工作者、志願者和普通公民,自然之友希望用公民參與的方式,來澄清公民自己的疑問。張伯駒舉了一個例子:“我們都在倡導綠色出行,那能不能用數據來證明,究竟哪一種出行方式更健康?”疑問有了,藍天實驗室裡的青年科學家就負責設計實驗,然後由招募來的志願者完成測試。這是一個已經啓動的測試活動,志願者們會收集不同交通方式下PM2.5的可能吸入濃度,然後由專業工作人員對數據做出分析,之後再發布一個能讓公衆“看得懂”“願意看”的報告,為公衆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提供參考。張伯駒希望,他們能夠培養一股積極、建設性的力量,在探索和求知當中,激發大家的行動力。

  柴靜在視頻裡說:“因為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踏實了。”

  馬軍看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這種“心裡踏實”。“從第一個環保組織註冊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二十年的時間。前期的很多時候,公衆參與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但是近兩年來,我們看到了積極的改變。環保組織參與行動的空間擴展、深度增加、類型更加多樣。而公衆的直接參與,比如說對排污企業的監督,更是有明顯的進展。”馬軍介紹道,污染信息實時公開,公衆捧著手機,看到超標排放,就能隨手“@”當地的環保部門。在某些省市,這種政民互動已經達到“高度積極”的程度。

不只一時衝動,更需長久參與

  張伯駒強調,自然之友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公衆可以選擇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一種不奢侈、不浪費但又能保證生活品質的生活方式,來實現環境友好。“把行動融入生活和習慣,這個特別重要。這部片子傳達了一種積極的信息,它告訴大家,我們的行動、政府的行動、環保組織的行動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行動,能夠讓改變發生。”

  因為《穹頂之下》,自然之友和公衆環境研究中心收獲了他們完全沒預料到的高度關注。但是,他們也清楚,因為片子激發的熱情總會消退。而治理污染,關注環保,還是一個長期課題。

  “我們會努力,讓公衆看到他們力量產生的作用,讓他們願意持續性地去關注、去參與。”馬軍說,他們准備推出“污染地圖”的2.0版本,用更多功能、更高的用戶友好性,來助力守望藍天。張伯駒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環保意識的提高任重道遠,他希望《穹頂之下》能產生更為長遠的影響。

  在演講快要結束時,柴靜說:“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這,也正是環保組織希望從普通人身上看到的決心。(來源:科技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