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讓霧霾由“私人恩怨”變為“公共議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2:01:51


霧霾中的北京
  這個周末,很多人驚呼被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的輿論狂潮刷屏,微信群、QQ群、朋友圈、微博都在轉載和熱議《穹頂之下》。

  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費百萬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采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為她不能回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單純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部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的傳播效果非常成功,點擊播放率在一天內就高達數千萬次,超過很多熱門影視劇,激起全民集體圍觀熱情,並在全國範圍內引發對治理霧霾的思考,以及對環境問題的憂慮。

  在談及為何要如此認真的去尋找霧霾元凶,柴靜稱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雖然《穹頂之下》是以柴靜的女兒患腫瘤為切入點,似乎有違新聞的理性專業精神,摻入了個人情感,但這個瑕疵卻沒有損害該紀錄片的嚴肅性,反而因其散發的母性本能,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深思。公衆在觀看這部霧霾調查紀錄片的時候,也跟著柴靜一年來的足跡,對霧霾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對治理大氣污染有了更迫切的要求。

  可見,這部被柴靜視為“私人恩怨”的紀錄片,已然掀起了一場全民探討霧霾的輿論風暴,對加強環保部門的執行力、加大污染治理、完善法律等各方面,均有異常激烈的議論。如果考慮到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的背景,以及柴靜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希望能為法律修訂、體制改革帶來一點參照。顯然,這場“私人恩怨”正在向“公共議案”轉變,其引發的社會效應,還將繼續發酵下去。

  霧霾是我們每個人都躲不掉的東西,近年來,霧霾頻頻成為新聞頭條,大部分國土深受霧霾困擾,影響到民衆的身體健康和日常工作生活,並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但是,盡管有無數新聞報道,有無數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接受采訪,卻都未將霧霾的形成原因說清楚,皆因缺乏一個詳盡的調查資料,令人信服的數據信息。而柴靜的紀錄片則以淺顯的解讀方式,以個人的努力將“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個議題展示出來,讓公衆對霧霾有了最深刻的認知,上了一堂全民普及課。

  這不僅是柴靜一個人的“私人恩怨”,也是全民跟霧霾的“私人恩怨”,而在這場戰鬥中,我們是輸不起、也不能輸掉的。不管是為了個人的身體健康著想,還是為了後代子孫的未來考慮,我們都有必要反思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檢討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政府加強環境治理,加大對違法者的處罰力度,逐步改變高碳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低碳道路。讓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時刻相伴,讓國民不再受到污染的危害。(來源:商丘日報 作者:江德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