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穹頂之下”需要更多的共識和行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3:44:12


  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近日又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次她帶來的是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通過展示大量詳實的資料,試圖回答“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我們怎麼辦”這三個問題,作品播出後備受好評,不僅柴靜本人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一度稍顯冷清的霧霾話題也很快活躍起來。

  媒體人士通過個人努力調查公共問題,柴靜不是個案,在塵肺病、抗戰老兵和轉基因產品等問題上,同仁也有過類似的嘗試。這些案例中,調查者有著大致相同的動機,即受到社會責任感的驅使,希望通過自身的工作推動公眾關注與大家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問題。柴靜作為一名在傳媒領域歷練多年的記者,對於時代痛感無疑有自己敏銳的目光,然而,她在紀錄片中反覆提到自己的母親角色,女兒出生後的遭遇是她關注霧霾話題的主要原因,並表示“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在詮釋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過程中,始終不忘突出作品背後的“私利”動機,這使得《穹頂之下》顯得別具一格。

  從記者到母親,作者身份的轉變當然不會影響作品本身,它只會對敘事產生微妙的影響。記者在調查過程中往往注重中立強調客觀,而《穹頂之下》則是在調查事實的基礎上,通過一位母親的視角來展現你我的切膚之痛。從輿論反饋看,這種處理不僅沒讓作品失分,反而增加了《穹頂之下》的感染力。柴靜在片中生動地解釋霧霾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她說,“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終生暴露的實驗艙裡”,霧霾已經成為任何社會成員都無法回避的社會危機,關注它早就不只是一位記者的分內之事。柴靜作為一位母親憑借一己之力開展霧霾敘事,她的知識普及和情感動員工作,無疑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所處的呼吸共同體。

  人們會因柴靜的工作而感動,慶幸周圍還有這樣的公民,當然這種慨嘆將會很短暫,恰如柴靜反覆強調自己的母親身份,從遭受霧霾威脅這一點看,我們與柴靜並不遙遠,每個人都面對著和作者一樣的遭遇,無論社會地位如何,都無法置身事外。我們記住了柴靜,更會因《穹頂之下》對霧霾充滿警惕,今後如何應對霧霾儼然已成為一個異常緊迫的問題,對於芸芸眾生而言,當前值得關注的是,這部紀錄片的走紅是否會對霧霾應對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穹頂之下》價值的三個方面:一場關於霧霾的科普,一次公共政策的質詢,一番公眾參與的動員,將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逐漸顯現。如何實現同呼吸共命運,柴靜憑借一己之力推出深入的調查作品,對此問題給出了初步的答案,但這畢竟只是開始,霧霾之戰注定需要動員大量的社會資源,在此期間需要有相應的分工。這正是很多人面對《穹頂之下》時既驚喜又失落的原因,人們疑惑為什麼是柴靜?在霧霾肆虐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很多人對它已經感到麻木的今天,公眾才有機會通過一部《穹頂之下》對其有相對全面的了解,而且還是公民自發自費的方式。這些工作有的本應由相關政府部門承擔,柴靜“搶戲”從側面反映出政府機構在霧霾應對方面能力不足和工作低效的現實,今後應對霧霾無疑要改變這種現狀。

  柴靜說“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這可能是一位母親面對霧霾肆虐時的真實感受。

  母親們容易感同身受,其實,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都會因此提升個人的責任感和行動欲。《穹頂之下》可能將成為互聯網時代公民調查的範本,霧霾應對需要廣泛的公民行動,需要更多的公民去感知,去討論,去參與,當“私人恩怨”上升為社會共識,這就為制定公共政策創造了條件。政府部門所要做的,便是回應民眾的利益訴求,在霧霾應對中承擔相應的責任。(來源:南方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