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公衆不應繼續被排斥在環評之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2 00:16:34


霧霾中的北京
  據報道,環保部部長陳吉寧3月17日主持召開環保部黨組會議,會上原則通過了《環境保護部關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鈎工作方案》和《環境保護部黨組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謀取私利的規定》。陳吉寧此前承諾,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將率先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一律取消環評資質。此舉引發廣泛關注。

  自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在公益訴訟和污染監察方面都有了可觀變化,但在作為環保第一道鐵閘的環評中,公衆參與卻還沒發生明顯改觀。

  都知道,環境保護須採取“預防原則”,而環評就是“預防原則”的體現,它必須前置、獨立。而環評紅頂中介,動輒帶來環評壟斷、權力尋租等問題。在此情境下,推進政事脫鈎,確實有助於遏制“戴著紅頂賺黑錢”亂象。

  但應認識到,整治“紅頂中介”或環評單位市場化,都是釐清環評亂象的開始。若止於取消,固然讓環評市場更加公平,但至於能否有效保護環境,在目前制度下仍留有疑問。那目前制度安排有什麼短板?究其關鍵,在於作為污染受害者的公衆被排斥在環評之外。就連征集民意的基礎性制度設計——聽證會制度也常淪為虛設。

  此前,針對環評異化為“花錢辦證”的亂象,環評業內有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呼聲:一是取消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把側重點放在規劃環評和政策環評上;二是加強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前者可讓立項、選址這些關鍵環節更加合理,可得看到,眼下按日計罰等事後嚴厲懲罰尚未形成新常態;企業主動邀請公衆參與環評的氛圍遠未形成。後者也有問題:目前要進行環評的項目太多,環保部門受地方政府幹預從而作用有限,即使真想管,也心有餘力不足。

  而各方環保人士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加強公衆參與。實質上,自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在公益訴訟和污染監察方面都有了可觀變化,但在作為環保第一道鐵閘的環評中,公衆參與卻還沒發生明顯改觀。基於此,有必要採取諸多措施夯實公衆參與的分量。比如,環保部門應敞開大門和公衆對話,尤其是跟環評改革直接波及的環評單位、易受環評影響的公衆及環保組織等進行溝通。

  又比如,加強信息的明細化公開。環保部這兩年在信息公開方面進步有目共睹,但環評受理、擬批複、批複以及驗收受理、擬批複、批複這6項基本信息,就連省級環保部門也有公示不全的。在二次公示中,有些建設方連環評簡本都不願提供,或只讓當場看不讓複制。因此環保部應明確規定,環評單位都要有網站,二次公示時在上面公示環評簡本,鼓勵公示全本,這是環保部在職權範圍內可以做到的。

  就個人調研經歷看,我在跟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的接觸中就了解到,有些環保部門對公衆參與僅做形式審核,對建設單位自找工作人員填寫問卷、代簽等問題不加核實。而要預防環評公衆調查造假,就必須注意這問題,確保公衆參與的真實度。(來源:新京報 作者:謝新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