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偽專家大行其道人人都該反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6 11:36:05


  針對已在網絡上熱鬧了幾天的“清華教授王晶稱學生能上清華的核心原因是智商”事件,清華大學日前通過官方微博發聲明,稱清華教師中沒有名為“王晶”的人。檢索發現,近年來,“王晶”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某知名校外培訓機構舉辦的各類講座中,該培訓機構稱其身份是“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師”。

  對於日前引發公衆關注的“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的所謂調查結論,稍微具備一些教育常識,了解人才成長規律的人,都應該能看出該結論的問題所在:智商是考上名校的一個基礎,卻非根本性原因。但這種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不靠譜結論,卻攪動了輿論的“一池春水”,信奉者有之、傳播者有之、推波助瀾者有之,弄得部分公衆仿佛喪失了“智商”一般。

  那麼,“靠智商上清華”何以得到大範圍傳播?是什麼為其提供了傳播的土壤和市場?又該如何拒絕類似這種沒有真正價值的、嘩衆取寵的觀點傳播呢?放在當前輿論話語場和社會心理背景中,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對名校的盲目崇拜和對所謂教育專家的偏信成為一種社會情緒,教育焦慮裹脅著一般公衆的認知;二是傳播媒介對眼球效應的過度追逐和“標題黨”的橫行,誤導了公衆的基本思考和判斷能力;三是真正專家的失語和偽專家的亂語,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

  無須否認,不少家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綫上,對“虎媽狼爸”式教育的追捧和不計成本地投資等現象都是明證。殊不知,這種對教育的重視是淺層次的,僅僅是用功利化的標准來衡量教育的功效,完全不顧教育是一種為學生的成功和幸福打基礎的事業,而不是以考入大學或者名牌大學為標准。正是這種盲目、盲從的心態,為各種極端的、不符合教育規律的言論提供了生存土壤。

  在公衆人手一個麥克風的時代,各種教育意見、觀點的摩擦和對立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不少媒介刻意爭奪注意力資源,責任意識低下,別有用心者或出於利益目的,往往忽視常識,大肆渲染非理性觀點,結果讓各種錯誤的教育觀點大行其道。結合“靠智商上清華”一事,我們應重新審視專家在輿論場和教育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而論,專家介入公共領域和輿論空間是一種必然趨勢,憑借專業知識成為意見領袖,引領公衆對教育的認識是潮流,但沒有公信力的專家,卻可能對輿論和公衆造成誤導。當假冒專家名義發言或者“磚家”出現時,類似“靠智商上清華”之類的論調就出籠了,這實質上就是在忽悠公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媒體來說,要慎重選擇專家發言,遵循 “術業有專攻”的原則,科學引領公衆認知,不能讓偽專家大行其道,要避免那類武斷、偏頗、極端的觀點的傳播;對公衆來說,則要養成批判意識,提高個人素養,不能盲從於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和他們的教育觀點,要學會判斷、思考和揚棄。

  “靠智商上清華”這類論調何以忽悠了部分公衆的“智商”?該批判的不僅僅是偽專家,作為輿論場一員,這或許值得每一位公衆反思。(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朱四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