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清華教授的“智商論”令人無法苟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6 12:44:33


  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500個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這樣才能實現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對此,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王教授說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是智商,并沒有否定其他原因。但“智商論”難以回答以下問題:考上清華的孩子智商就一定高嗎?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是怎麼測出來的?北京學生比山東學生低100分都能上清華,能說北京學生就智商更高嗎?

  在教育不公頻頻刺痛社會神經的情況下,“智商論”注定難以說服大衆。筆者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很多孩子考上清華是多年秉燭苦讀的結果,也有很多人是通過“特殊途徑”上了清華。此外,很多沒上清華甚至沒上大學的孩子也有出類拔萃的智商和才能……所以,“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是智商”的結論還能站住腳嗎?

  最大的問題是,現在仍然是應試教育,能否上清華主要看分數,分數高不一定智商高是公認的事實。所以,王教授口中的這種“智商”,只是“高考分數”而已。

  同時,“個體差異”和“智商高低”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輕易劃等號。比如姚明、劉翔、李娜等公認的傑出人才,在體育方面有卓然超群的智商和才能,但他們參加統一高考考上清華的可能性卻不大,你能說他們的智商不如清華學生嗎?個體最大的差異,不是智商,而是興趣、愛好、禀賦等。教育的目的是充分激發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賦和潛能,而不是拿智商高低說話,特別是在智商和分數幾乎可以畫等號的情況下。

  另外,智商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需要一個培養、激發的過程。但現實是,很多農村孩子從出生,到中小學,再到大學,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從起點輸到終點,潛在的智商根本沒有機會得以開發,或者只因不是北京人就失去上清華、北大的機會。在教育不公、分數為王的背景下,清華教授的“智商論”,既不合時宜,又顯得蒼白無力。(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陳廣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