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教育目的是“擇高智商而教之”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6 12:47:15


  你為什麼沒能考上清華,是因為你智商不够。別生氣,得出這一觀點的是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

  看到這個新聞,不少網友紛紛表達了“頓悟”之感——這下終於“心安”了,原來考不上名校,不是因為咱不努力,而是因為智商不够,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呀!
 
  盡管大家只是在調侃,但王教授的調查研究顯然是認真的。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還特意查找了一下王教授的相關言論,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并沒有誤會她。因為在其他場合,她也談到過類似的觀點—“有些孩子確實聰明,有些孩子比較笨,因材施教,設置合理目標和期望值是關鍵”。

  王教授在調查結果中提到的“(清華學生)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我并不懷疑。她想要由此表達的“承認個體差別”、“因材施教”的教育觀,我也很贊同。不過,對於“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高”的結論,我卻不能認同。

  首先,我們不能拋開錄取公平,只論智商。能從高考千軍萬馬的“大軍”中脫穎而出、考入清華的學生,至少是最會考試的人,他們相比同齡人智商較高,這點毋庸置疑。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就以“129~131”為標准,達到這個智商標准的考生,山東每年有多少?北京每年有多少?同樣都屬於高智商,山東考生和北京考生被清華錄取的機會平等嗎?高智商或許是考入清華的必備條件,但并不意味著沒能考上清華,是因為智商不够。

  其次,就智商本身而言,也并非完全取決於先天,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只占約50%~60%左右。也就是說,“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這些因素本來就與一個人的智商高低密切相關。特別是“家庭背景”,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成長的人文環境、選擇教育的機會。據媒體公開披露的數據,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不斷滑落,以北大、清華為例,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其中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而當年的高考考場裡,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這麼大的比例落差和下降趨勢,能單純用智商因素來解釋嗎?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王教授“考上清華主要靠高智商”的結論,還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層意思:像清華這樣的名校,屬於少數高智商群體的,普通人還是該幹嗎,幹嗎去吧!

 如果一個名校教育專家談教育,還在只用智商說事,那麼,我們或許是時候該反思一下,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了。
 
  教育,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智商遴選過程。美國傳奇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另一個身份是號稱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門薩國際”的副主席,在他看來,“如果按我堅決主張與堅定信奉的觀點,即世上不存在智力的客觀定義,所謂的聰明只不過是文化時尚和主觀偏見的產物,那麼,在做智力測驗時,我們所測的到底是什麼呢?數學知識、邏輯推理、目測形狀以及所有其他方面的測驗,任何智商測試,考的是文化時尚,是有文化的人所認可的智力的評判標准,即是否與他們自己的思想相一致的評判標准。控制主流社會思想的人們首先把自己定義為聰明人,然後設計了這些測驗。我不願抨擊智力測驗,因為我是他的受益者。在做智力測驗時,我總是常規性地達到160那一側的遠端。然而,不管這一切多麼撫慰我的虛榮心,憑良心說,我必須承認它沒有任何意義。”

  現代教育,除了智商訓練,同樣關注的是一個人性格塑造、運動能力。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裡,一個孩子的“資質高低”,在咱們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往往是通過“智商”為指標的應試教育法則來評判的。曾經名噪一時的各種大學“天才少年班”銷聲匿跡,也說明了“高智商低情商”的快餐式成才之路是行不通的。與之相對,這些年我們才越來越關注到,國外基礎教育階段關鍵在於完善孩子的人格,增加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獲得綜合素質的成長。有媒體曾報道,想要被英國名校錄取,考生在面試准備時要重點突出三方面的素養:一是對學科的熱情,二是社交能力或者說是對他人的影響力,三是自信心,這也是英國精英精神的體現,要有改變和影響社會的抱負。不難看到,這些素養幾乎都是超越智商的要求。

  錢理群教授說,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群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由此而論,我們恐怕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教育、包括名校教育究竟缺少的是什麼?《阿甘正傳》塑造了一個“低智商”英雄,阿甘為什麼讓我們感動?打動我們的不是智商,而是在他身上有比智商更重要的誠實、守信、認真、勇氣、責任感……而這些東西,不正是我們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阿甘就讀的大學—阿拉巴馬大學,便是美國公立常春藤名校之一。(來源:新文化報 作者:肖金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