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解除“信息饑渴” 需要“一擊即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1 11:22:09


6月20日,南京市,肇事司機被警方控制。
  6月20日下午14時多,南京市一路口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輛寶馬高速闖過紅燈後撞毀一輛馬自達轎車,導致後者直接解體,車上2人當場身亡。事發後,有網友立即把現場圖片傳到微博上,“寶馬”、“高速”、“白色粉末”等火爆話題引來一片嘩然。

  事故發生後,針對事件的網絡輿情急速擴散,網友發布的事故現場圖片在半小時內被轉發1000多次,新浪微話題“6•20南京重大車禍”閱讀量很快超過1000萬人次。與此同時,南京交警在事發10分鐘後發布了事故的基本信息,并在2天後針對網友和媒體的質疑作出權威性解答。

  然而,即使官方的解釋堪稱及時迅速,也仍有圍觀網友未能感到滿意。在這場輿情風波中,質疑與釋疑,展開了一場你追我跑的狙擊戰。

事發後警方迅速回應

  6月20日14時31分,南京網民“@逯康康”在其微博上發布9張車禍圖片,并配文“慘不忍睹”,同時標注出事發地點。從圖片中可以看到,一輛寶馬車頭被撞碎,另有多輛小車被撞毀,現場還有遇難乘客遺體。該微博上傳時“圈”了@南京交警、@南京城管等政務賬號,半小時內被轉1000多人次。

  在被網友“呼叫”10分鐘後,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官方微博@南京交警迅速對此事給予回應,其轉發了車禍現場的圖片,確認“友誼河路石楊路路口,兩小車碰撞之後,波及路口的其他車輛”,同時提醒市民“不要在此逗留”。

  由於車禍現場圖片過於慘烈,“寶馬”、“闖紅燈”、“逃逸”、“毒駕”等標簽隨著網民的報料不脛而走。一時間,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被迅速刷屏,很快“南京寶馬闖紅燈”這一詞條的百度搜索量達到了1000多萬,輿情急劇升溫。

  當日下午18點03分,@南京交警發布該起車禍的“事故通報”,稱“一"寶馬"轎車由西向東闖紅燈通過路口,撞上由南向西左轉行駛的"馬自達"轎車,并撞上一輛正常行駛的公交車和一輛出租車。事故造成"馬自達"轎車上司機及乘客死亡,被撞出租車駕駛人受傷。肇事駕駛人事發後離開現場,後被警方找回并控制,目前事故詳情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公開快速的信息發布贏得了不少網友的肯定,有網友“點贊”稱“警方并未打算回避民意”。不過,也有部分網友認為,警方回應的內容還難以讓人滿意,最被網民看重的,“肇事駕駛人事發後離開現場”到底是不是“肇事逃逸”,這個問題并沒有厘清。

直面質疑卻引發爭議

  在事發4小時後即給出官方通報,南方警方的信息發布速度并不慢,然而,在官方通報的措詞上,不少網友頗有異議。有網友聚焦在“離開”、“找到”等措詞上,認為警方的表述有些“隨意”。伴隨著這種“隨意感”帶來的想象空間,“毒駕”、“無證駕駛”等小道消息迅速蔓延。

  面對不斷升溫的輿情,@南京交警在21日淩晨2點40分發布第二份通報,和6個小時前的通報相比,第二份通報披露了肇事者的信息,定性“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同時排除了肇事者“酒駕”、“毒駕”的嫌疑。然而,由於該信息與此前因“白色粉末”而引發的“毒駕”期待相背離,繼而引起更大的輿論漩渦。

  網友的疑問在於:沒有毒駕或酒駕,肇事司機為何會以如此快的速度闖紅燈撞車?在這則簡短而信息量巨大的通報中,警方否定了網友的“猜測”,卻沒披露更多讓網友信服的信息,網友的“信息饑渴”得不到滿足,繼而引發了“頂包”、“寶馬車主非富即貴”等猜測,爭議被進一步放大。

  到了6月23日晚,南京警方再次發布第三份警方通報,直面網友提出的“毒駕”、“酒駕”、“頂包”、“富二代”、“官二代”、“車速”、“為何帶著頭盔”等一系列疑問,該通報雖未完全扭轉輿論質疑,卻贏得衆多網民的信任。

  6月29日,南京警方發出第四份通報,其中稱,經警方鑒定,肇事車輛通過事發路口時行駛速度為195.2km/h,認定駕駛者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

不僅是“措辭問題”

  縱觀此次官方針對事件的信息披露,其中被輿論提及最多的是通報中的措詞問題。第一、第二次通報中關於是否“逃逸”的語焉不詳引發了部分網友的質疑,其模糊的表述自帶的曖昧立場引發了網友的遐想,為小道消息的流傳提供了空間。

  事實上,此次南京警方在案件發生4小時後即發布了第一份通報,12小時發布第二份通報,并在調查後盡快公布事件詳情直面網友的全方位質疑,警方的魄力和誠意都得到了體現,然而從回應效果來看,還有值得商榷的空間。

  官方在發布消息的時候,除了對時效性提出要求之外,信息的全面性、准確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著衆說紛紜的輿論場,公衆的想象力總在不斷地延伸,這就要求官方利用全面、准確的信息對傳言一擊即中,這是辟謠“跑贏”謠言為數不多的機會。

  一般而言,類似車禍這樣的事故調查,交警部門發布的信息理應具備天然的說服力,然而面對著網民的“內幕心態”、“懷疑心態”,相關部門的解釋總是難免陷入被質疑的尷尬處境。這也要求相關部門在面對質疑時要盡量放低身段,采取說服的態度去據理力爭。(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陳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