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權威發布”何以難平公衆質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1 11:25:43


  在輿論高度關注下,南京“6•20”重大車禍的真相竟愈顯撲朔迷離。公衆關於肇事寶馬車司機的最初認知——嚴重超速、無證駕駛、事後逃逸、存在“毒駕”,隨後被南京警方逐一證偽。據南京交管部門的通報,在確認肇事司機闖紅燈引發事故之後,又查明寶馬車是抵債所得;同時,現場并未發現毒品,寶馬車的車速比身邊車輛“快一些”,車主也只是“暫時離開”。

  或許是“寶馬車主”這類具有標簽性質的身份,加之民間曝出視頻顯示出事故的空前慘烈,官方的“權威發布”卻并沒有平息公衆的懷疑。即便交管部門稱已通過DNA鑒定的方式確認肇事車主身份,但關於事主被“調包”的傳聞仍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而“快一些”、“暫時離開”等說法更是遭到普遍質疑,乃至有大量民衆呼喚目擊者出面開展“獨立調查”。

  事實上,目前無論從官方現有的調查結果,還是從公衆掌握的信息看,這起車禍還是一起“普通”的嚴重交通事故。無論車主是“寶馬”還是別的什麼車,車禍本身就是車禍。但如今事態的發展卻已然超越了交通事故的範疇,變成了一部“懸疑劇”。當任何“權威解釋”都得不到信任,本應簡單的真相只會愈加模糊;而當車禍成為懸而未決的疑案,最終受損的將是政府公信力。

  對此,政府部門縱有無盡的“躺槍”感,也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并嘗試作出更為完滿的回應。這顯然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其實,造成事件“反轉”的并不是權威部門本身——人們關於事故的最初認知來自媒體披露而非“權威發布”,媒體報道的信息亦隨著調查開展而有所修正。但同時,政府部門在“權威環節”中的作為卻依然有需要反思之處。

  即便連續兩次公開回應已屬不易,但與公衆的極度關切相比,南京方面的回應猶顯慢了一拍。而回應中間折射出的隨意,更為公衆留下了可供指摘的話柄。來自目擊者的證言和民間流出的視頻記錄,都足以令人判定肇事車輛處於非正常的超速狀態,人們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其究竟“速度幾何”、“超了多少”。按理說,這是技術手段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只需要通過官方給出權威結論即可,但交管部門卻以草草一句肇事車輛“比身邊車輛快一些”作答,并稱其“沒有出現狂奔的現象”。用主觀判斷代替客觀數據,在事故調查中是很不專業的,如此說法,非但無法以理服人平息傳聞,反而可能讓人留下官方“不當回事”甚至有“貓膩”的印象。

  事故調查是一個嚴肅的過程,“權威聲音”不可能全被公衆帶著走。只要合乎真實的邏輯,官方作出的回應超出公衆想象、甚至相反於公衆的想象,都是正常的現象。但“順應公衆期許”同“被公衆裹挾”又是兩回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是政府事務的通行標准;在類似公共事件中,當輿論已經開始衆聲喧嘩,“說比不說好”、“早說比晚說好”、“實話實說比故弄玄虛好”就應當是政府部門須秉持的不二准則。這中間既涉及回應的技巧問題,比如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能輕易下結論,肇事者的量刑依據應留給司法環節決定;但更重要的還是直面關切的方法和態度。貌似公開、實則躲閃的“偽公開”,支支吾吾、語焉不詳的“真推諉”,乃至一些出於思維慣性、一廂情願的草率表態,都只會把政府部門推向被動的境地。

  就此番南京“6•20”重大車禍,很多人想起了幾年前杭州“70碼事件”——飛速飈車的跑車將男青年譚卓撞死,警方最初稱肇事車輛車速“每小時70碼左右”,引發公衆極大不滿。“70碼事件”的結論最終也被反轉,一度成為當地警方的一樁醜聞。殷鑒不遠,今人當以此自省。(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朱瑉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