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我們恨化學”是如何產生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4 16:45:05


  研究早已無數次證明,再純天然的原料也必定含有化學物質,二者之間也并非水火不容。將化學物質與有害物質等同起來,或者將化學物質看成“天敵”,這本身就是對化學這門科學的錯誤理解。以此來看,這則以“我們恨化學”為焦點的廣告式營銷,不但踐踏了基本的科學常識,也違背了廣告宣傳的基本倫理,是一次失敗而又拙劣的噱頭表演。

  一段時間以來,不管是化妝品,還是食用品,都不斷爆出因化學成分超標、或違規添加某些化學物質而致病的醜聞,而隨著醜聞的叠加,人們便自然而然地對某些化學成分產生了慣性質疑,并錯誤認為化學品就是有害品。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防腐劑在食品中的添加。事實上,在安全的劑量使用範圍內,它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是,由於一些企業操作的不規範,相關部門監督的不稱職以及媒體報道的不客觀,使得防腐劑已經在現實中被異化成了有毒物質的一種,人們都“敬而遠之”。也正是因為這堅硬現實的“鑄造”,才使得人們都樂此不疲地追隨著“純天然”“無化學成分”“無防腐劑”等概念宣傳的步伐;而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更是不顧基本倫理和法律常識“鍛造”了諸多聽起來無比健康的偽概念。而“我們恨化學”這則廣告的出爐,又何嘗不是這“迎合生態”中的畸形產物。

  當消費者都對生產商這類噱頭式宣傳趨之若鶩時,我們的相關機構卻保持了沉默。他們既不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又輕輕放過這樣宣傳錯誤概念的廣告。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恨化學”這則廣告語能引起北大教授的關注,能引發輿論的強烈反彈,的確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但是,我們卻更應該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它滋生的現實土壤上。(來源:揚州晚報 作者:張劍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