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我們恨化學”觀念為何有市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4 16:48:28


  這幾天,某化妝品品牌因為一段僅15秒的廣告成為輿論焦點。廣告不斷地重複著“我們恨化學”這句話,甚至直接用這五個大字占滿屏幕。11月19日,網友爆料,北大教授周公度已遞交聲明將狀告播出該廣告的央視。周公度在聲明中寫道:以“我們恨化學”為噱頭,是反科學、破壞化學教育。周公度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主講結構化學基礎課近20年,在相關領域很受尊敬。

  單純看“我們恨化學”這個詞,問題當然顯而易見,借用周教授的話說,稱其為“反科學”,似乎都并不算冤枉。我們憑什麼恨化學?我們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轉化為能量,是化學過程;談情說愛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是化學過程;即便是所謂純“植物萃取精華”,也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說,化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原本無善無惡,也無處不在。

  不過,由此便推定商家此舉是在為化學學科“拉仇恨”,或許也不必如此反應過度。我大概查了一下相關信息,實際上,這則廣告從今年7月份出現以來,就已引發很多人尤其是與化學專業相關人士的質疑。對於這些質疑,該化妝品品牌營銷策劃負責人對媒體也曾有一個回應。在回應中,這位負責人很坦率的承認:從營銷策略角度考慮,輕柔的訴求“草本”、“純天然”、“柔和”,已經無法在化妝品市場引發一點波瀾,甚至連起碼的關注都無法引發。因此,只好選擇“樹敵”的策略,將化妝品品類市場分為化學和非化學兩大類別,并把自己的產品放到非化學類別的首席位置。

  這種劃分是否合適,會不會對其他同類品牌造成傷害?會不會誤導大家對“化學”學科的污名化?這些問題固然值得商榷。但從商家提出“我們恨化學”這句宣傳語最初的本意看,他們真正想要“樹敵”的對象,顯然不是某個學科,而是為了標榜自己“非人工合成”、“非化學添加”的純天然、原生態“身份”。

  盡管這種“身份”,未必經得起推敲,因為常識告訴我們:沒有化學,就沒有化妝品。但從營銷策略的角度,卻實實在在地迎合了目前社會中的一種普遍情緒--越是純天然、原生態的東西,才越安全、越優質,尤其在食品、化妝品這樣的日用品領域。換句話說,這樣的宣傳之所以出現,說明類似“我們恨化學”的觀念,是存在“市場”基礎的。

  這些年來,隨著三聚氰胺、蘇丹紅、塑化劑……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原本正常的“化學添加”行為,由於監管失位,讓很多人對“非法添加”寧可信其有。比如,前兩天,有媒體便報道說,在甘肅省張掖市區,有農民現場拉著兩頭奶牛現擠現賣,由於生意火爆,不僅吸引了附近市民排隊搶購,很多人甚至開車慕名前來預定,牛奶經常供不應求。這種未經過處理的“天然產品”,是不是就比現代工業生產的產品更安全呢?當然不是。由於牛體的皮毛、排洩物、擠奶器具都可能造成牛奶被微生物污染,國家法律規定明令禁止個人直接出售這種來源不清、未經檢測、生產環境不明的生牛奶。那麼,消費者難道完全不知道這樣的牛奶并不可靠嗎?恐怕也未必。但是自“三聚氰胺”事件以後,大家對國內乳品質量的信心下降,對相關監管部門也失去了信心,只能轉而相信“眼見為實”。

  上世紀初,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在一家屠宰廠潛伏了七個星期,寫出了食品安全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屠場》。書中寫道,“食品加工車間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腐爛了的豬肉、發黴變質的香腸經過硼砂和甘油處理後加上少量的鮮肉和著毒死的老鼠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據說,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邊吃早點邊看《屠場》,突然大叫一聲:“我中毒了!”緊接著把吃了一半的香腸統統扔出了窗外。《屠場》沒有阻止食品的工業化進程,但催生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創建初期,他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大公司的鬥爭上。經過多年探索,食品藥品工業出現了與工業化生產相適的GMP(安全作業規範)、GAP(安全農業規範)等生產標准。GMP制定了食品全生產鏈的操作規程,包括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質量控制等環節。GAP覆蓋了從農場到餐桌整個食品鏈的所有步驟,對果蔬的種植、采收、清洗、擺放、包裝和運輸過程作出規範,控制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目前,很多國家將GMP、GAP作為食品工業的強制標准。

  城市化進程加速,大批農村人口湧入城市,鄉村作坊式“親眼見證生產過程”的場景一去不返。隨著食品加工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介入到食品、日用品生產加工中,人們已經很難知道他們嘴裡吃的、身上用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東西做成的,更不用說了解其加工的整個流程了。以食品為例,添加劑被譽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可以防止變質,改善感官,保持營養,方便供應。不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是歐盟,美國和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合法地位都給予確定。但“安全”本身基於嚴格標准之上的。美國FDA花大量的精力、金錢對食品安全進行研究。比如,“糖精是否有害”便跟蹤研究了近50年,最終才確認對人體無害。反觀我國目前,不僅研究投入不够,對具體行業的標准設置,往往受制於部分企業利益,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存在差距。這些恐怕不是“化學”本身的問題。

  當然,話說回來,人類基於安全的需求,亦或者出於某種“返璞歸真”理想生活狀態的追求,從這個意義說,對於“化學”應用的規範,肯定將是一個不斷完善、永無止境的過程。(來源:新文化報 作者:肖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