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精准扶貧,讓懸崖村孩子告別爬藤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7 14:20:43


“懸崖村”孩子們艱苦的上學之路。
  時下,我們很難相信,在中國某處地方,孩子們上學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抓住藤梯爬上懸崖峭壁,上學放學的路途耗費數小時。然而,這正是四川大涼山地區真實存在的現實。

  據新京報記者報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72戶人家居住在這裡。

  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最接近村莊的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長度約100米。而沒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險的。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懸崖村有15個6到15歲的孩子每兩周要通過這樣爬天梯的方式去上學。在這裡,安全與貧窮同樣是大問題,甚至是最大的問題。

  截止到2015年底,中國的貧困人口還有5000多萬人。這最後的5000多萬貧困人口可以說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為這些貧困人口所在的地區,往往因為地理環境惡劣、社會條件差等原因而難以通過簡單的方式實現脫貧。換句話說,這些地區的扶貧工作,需要更“私人定制”的模式來破解。而四川大涼山地區的“懸崖村”就是這樣的典型。

  搞精准扶貧需要更加精確地解決貧困地區和人口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也理應讓懸崖村的孩子上學不必再攀爬懸崖上的藤梯。

  根據報道,解決懸崖村的貧困問題,當地也考慮過易地搬遷。易地搬遷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安全問題,但主要問題是易地則意味著失地,農民搬遷到城市附近後生計是一大難題。那麼修路呢?在當地政府看來,修建一條公路的成本太高。即使全盤考慮相鄰的同樣沒有通公路的三個村落,打通和外界連接的公路,大約需要五六千萬元,而且需要村民自籌50%資金。投入和產出極不相稱,地方政府不願意,村民也無力籌建。

  在提倡精准扶貧的大背景之下,處於左右為難境地中的“懸崖村”是個典型案例。在這個案例中,所謂的精准,不僅在於如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現脫貧目標,更在於如何清晰定位當地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設置更加合理的脫貧路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