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懸崖村連接現代文明的路有多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7 14:25:12


“懸崖村”孩子們艱苦的上學之路。
  5月24日,新京報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一事,引起廣泛關注。

  村民居住在交通條件異常惡劣的地方,是當代扶貧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個難題。從目前各方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對該村進行整體搬遷雖然屬於扶貧工作的一種方法,但是該村的自然環境相對來說還比較不錯,為此,筆者認為,不如先修路。從更普遍扶貧的角度而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帶動一個社區發展的必要基礎,這個事件再次將村村通路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在懸崖村裡,無論是兒童的就學還是村民們參與市場交易,還有緊急條件下的醫療問題,交通都成為這個小社區發展的瓶頸。但在涼山地區修建公路的成本相對來說還是太高,即便是已經成為了旅游重鎮的瀘沽湖景區,機場已經修好,聯通外界的公路在大力推進下也有了極大改觀,但相比發達地區而言,還是不够理想。

  可以想見,在目前尚只有農耕經濟的懸崖村,在當地年財政收入僅有1個億、修條路卻要花3000多萬的現實語境下,修路的議題更是難以被提上議事日程。按照推算,將懸崖村與相鄰的同樣沒有通公路的兩個村落打通修建公路,工程總金額大約也需要五六千萬元。除了建設成本高昂之外,按照目前的農村公路建設現狀,其中需要村民自籌50%資金,對於這樣的小山村而言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按《公路法》規定,“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內的鄉道建設和養護管理”。另外,村道建設資金籌措基本由村民自行解決。懸崖村的狀態正是這個規定下的困境,對於更加落後也更加缺乏資金的地區來說,我國每年投入農村公路的資金,大多數用於縣道建設。貧困鄉鎮很難拿出財政資金用於鄉道建設,常用的“民工建勤,車輛建勤”以及地方集資方法完全不可行。這就意味著貧困地區的農村公路建設完全要依賴於國家對貧困地區的傾斜政策和扶貧政策,這也是《公路法》中專門列出來的條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