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課本的歷史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2 17:38:52


  近日,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羅列了不少現在正在使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錯誤。其中,提出對某版本的二年級課本中的課文《愛迪生救媽媽》的質疑:根據歷史資料,愛迪生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根本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課文所叙述的內容根本不存在。有人還專門查閱了幾種愛迪生傳記都沒有此事的記載。

  “我可能遇到了一篇假課文。”對此,也有專家對中青報的記者說,《愛迪生救媽媽》并非杜撰,雖然不能證實愛迪生小時候一定救過媽媽,但小故事屬於文學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虛構,也是可以容許的。而北京市海澱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在采訪中說,“語文不是歷史”,“其實語文課文本來就存在兩種類型,就是寫實文體和虛擬文學”。

  或許事實也正像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所說,“我們不可能編出完美的教材。”哪怕是梁實秋先生主持編寫的民國教材,幾經周折後,也只是把“去,去,去上學”改成了“來,來,來上學”,足見小學教材編寫之難。但教材水平有高低之分,內容卻不該有真假之辨。作為教材,就該有對歷史負責、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始終秉承正確的歷史觀。

  教材作為學校育人施教的根本遵循,作為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的根本依據,對學校和孩子而言都具有權威性。無論是文學的虛構,還是詩意的想象,都不應該篡改歷史的真相。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不會去判斷這是歷史還是文學,是真實還是虛構,他很可能會本能地認為所有這些都是真的。況且,學生在教材中接受的教育,應該是系統教育,而不是各學科相互割裂、各自為政。各學科的知識之間應該可以相互印證,并且有著合理邏輯,而不應是相互矛盾和對立。

  教材的意義,還在於它不僅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道德的“範本”,學習的過程往往是發現人性之美的過程。可是你本來想傳達的是美,但卻用虛假的手法去表現。那麼,學生一旦明白真相,又會對這樣的“美”產生幾分向往?“真、善、美”,畢竟“真”排名靠前。所以,如果是小說,就不該以傳記的面貌出現;如果是文學,就不該打扮成歷史的樣子。如果確實需要講一個虛擬的好故事,那也可以不用歷史真人的名字,或者注明“本故事純屬虛構”。畢竟,要做到真實而又感人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來源:甘肅日報 評論員:吳夢寒)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